您现在的位置: 标准资讯> >标准解读>标准解读详情

《美丽乡村气象防灾减灾指南》国家标准解读


更新时间: 2020-05-18   



 一、标准制定背景

 气象防灾减灾是乡村治理和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地在积极探索美丽乡村气象防灾减灾建设的模式。为充分发挥标准化在美丽乡村气象防灾减灾建设工作中的引领作用,使先进的经验和成果在全国得到推广,更好地指导各地美丽乡村气象防灾减灾建设工作,促进美丽乡村气象防灾减灾工作规范化和科学化,最大限度减轻气象灾害损失。2015年12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下达了《美丽乡村气象防灾减灾指南》国家标准制定计划,组织开展了国家标准研制工作。

 二、标准制定的意义

 《美丽乡村气象防灾减灾指南》的发布和实施将有利于指导美丽乡村气象防灾减灾的各项建设工作,有利于强化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组织管理,有利于提升基层抵御台风、暴雨(雪)、寒潮、大风、低温、高温、干旱等气象灾害的能力和水平。同时,也为美丽乡村气象防灾减灾建设的验收评价提供参考依据。

 三、标准的主要内容

 《美丽乡村气象防灾减灾指南》共9章,主要提供了美丽乡村防灾减灾工作的总体原则,并分别在基础能力、风险识别与防范、信息传播与反馈、应急、培训和科普等方面的建议,适用于以行政村为单位的美丽乡村气象防灾减灾建设。具体内容如下:

 (一)界定了美丽乡村气象防灾减灾有关概念和内涵。标准给出了美丽乡村、气象灾害、防灾、减灾、气象灾害风险等5个名词术语的定义。

 (二)明确了总体原则。一是坚持需求导向,规划引领;二是坚持以防为主,综合减灾;三是坚持因地制宜,因灾施策;四是坚持基础能力和制度建设相结合。

 (三)明确了软硬基础能力建设。标准提出要按照当地气象灾害监测设施建设规划,推进监测设施、气象信息服务设施、防灾警示与避灾场所、防雷减灾设施建设,满足美丽气象防灾减灾硬件支出。同时,按要求推进气象防灾减灾责任人和气象信息员等人员队伍建设,确保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有序开展。

 (四)给出了风险识别与防范建议。标准提出每3~5年组织开展1次气象灾害风险普查,重点涵盖历史气象灾害灾情信息、自然环境基础信息、社会环境信息及气象防灾减灾资源信息4大方面,为精准组织开展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基础性保障。

 (五)明确了气象信息传播和反馈机制。在接收到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时,各级责任人要在第一时间传递、分发,解决气象信息传播“最后一公里”问题,同时需积极协助当地气象部门做好气象灾情调查及评估工作。

 (六)明确了应急的有关措施和处置流程。编制应急预案、应急演练、应急响应及灾后处置工作具体措施,并给出了规范、可操作的气象灾害应急处置流程,最大限度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

 (七)给出了开展培训和科普工作的建议。组织开展气象防灾减灾基本知识、防灾避险自救互救技能等知识培训,并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营造气象科普文化氛围及定期开展气象科普宣传,大力提升村民气象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