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标准资讯> >标准解读>标准解读详情

交通运输行业标准《绞吸挖泥船能效检测及计算方法》解读


更新时间: 2020-12-14   



近日,交通运输部发布了推荐性行业标准《绞吸挖泥船能效检测及计算方法》(JT/T 13412020),自202121日起实施。


一、制定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和海运的快速发展,港口、航道建设及维护工程迅速增长,挖泥船是施工船舶中使用面最广的一类。绞吸挖泥船具有作业量大,功率高,用能量大的特点,一台绞吸挖泥船年能耗量相当于一个中型港口的能耗量,其能耗成本较高,占总成本约40%或更高。能效标识制度是我国推动节能减排和质量控制重要举措。十年来的实践证明,在我国建立和实施能效标识制度是深化节能管理的必然要求,是从源头上提高节能要求,推进节能技术的治本之策,是政府转变职能,加强用能产品监督管理,规范用能产品市场的一项重要措施,是市场化推进节能,不断提高用能产品能效水平的有效途径。


二、标准的定位和作用


本标准的编制参照国内疏浚行业船舶能效管理在绞吸挖泥船能效检测及计算方法的通常做法和管理经验,考虑行业特点及绞吸挖泥船的特殊性,满足国家节约能源法、国际国内船舶能效管理体系标准和认证规范,旨在建立绞吸挖泥船能效检测及计算方法的交通运输国家标准,通过标准的建立与实施,规范新建、改造、修理、运营的绞吸挖泥船能效检测及计算方法。


绞吸挖泥船挖泥状态复杂,因此规定绞刀处于停止状态且输送清水介质的状态时为能耗检测状态,该状态可以基本代表绞吸挖泥船生产能耗又便于统一,即增强了可操作性。因绞吸挖泥船工作的特殊性,本标准检测能耗为绞吸挖泥船主要生产系统的能耗,即泥泵输送系统的能耗。绞吸挖泥船生活能耗基本固定,因此泥泵输送系统的能耗变化反映了绞吸挖泥船能耗变化,所以本标准所检测能耗可反应绞吸挖泥船能耗。


通过本标准的建立和实施,为疏浚施工企业,在绞吸挖泥船能源管理方面提供了系统、标准、科学的能源效率检测及计算方法,同时为企业完善疏浚操作流程,从管理措施、技术措施、操作措施等方面有效实现船舶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成本、减少碳排放、增加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供了可参照比较的能源效率依据。同时,根据实施能源效率检测及计算所涉及的船舶技术各分类要求,开展检测项目技术数据的测试、记录、分析。实施过程中收集的基础数据,可作为对施工船舶能耗、施工效率、运营经济性等进行分析评估的依据。


三、标准主要内容


本标准包括了绞吸挖泥船能源效率检测条件、检测方法、计算方法和数据处理等内容。


1. 检测条件


1)检测环境。为实现能源效率检测,避免气候环境条件对检测造成偏差,根据JTS 181-5-2012《疏浚与吹填工程设计规范》中疏浚设备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情况,对在水域及气候等条件方面给予了规定。


2)绞吸挖泥船。根据JTS 181-5-2012《疏浚与吹填工程设计规范》中有关疏浚设备的选择符合性要求、疏浚设备的选择满足疏浚尺度的要求、疏浚设备根据土质可挖性选择要求、疏浚设备满足疏浚土水力输送要求、疏浚设备选择限制性因素要求等,对被测试绞吸挖泥船的适用条件提出标准要求。


根据JTS 207-2012《疏浚与吹填工程施工规范》中有关绞吸挖泥船施工定位、展布与抛锚等,对被测试绞吸挖泥船正常运行的条件作出标准要求。


3)检测仪器。在一定气候环境条件下,为满足精确测试泥泵机组清水输送额定负荷对应的能源消耗量测量要求,对绞吸挖泥船能源效率检测所需仪器、仪表进行了规定,明确船舶检测时应配备风速仪、秒表、清水流量计、柴油流量计等测量仪器。


为准确达到检测要求,规定了能源测量仪器应符合国家计量器具的相关规定并在有效检验周期内。


2. 检测方法


1)检测工况。检测工况设定主要考虑以下因素:①避免绞刀、横移系统动作影响检测效果,保持检测工况稳定;②设备安全运行;③所采用的泥泵机组运行工况符合能效检测要求;④标定输送介质及密度;⑤能耗检测应符合绞吸挖泥船运行实际,注重可操作性。该检测状况根据绞吸挖泥船工作特点,又考虑其可重复性、可操作性性确定。


2)检测步骤。检测步骤规定依据:①泥泵机组运行10min以上,保证检测时设备达到正常、稳定运行状态;能耗测试试验周期10min、次数为3次,能反应较长时间段内的能耗情况;能效数据测量频率、测量方法能消除偶然误差,满足检测精度要求。


3. 计算方法。列出了清水平均流速计算公式以及输送清水的单位能耗计算公式。


4. 数据处理。


一是规定了能耗测试数据的记录要求。


二是规范了单位能耗值的计算,最后数据处理时取3次试验平均能耗单值作为测量单位油耗。


三是列出了单位能耗相对标准偏差的计算公式,若偏差大于10%,重新测试。单位能耗相对标准偏差由标准偏差除以相应的平均值乘100%所得值,可在检验检测工作中分析结果的精密度。


 


(全国港口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疏浚设备分技术委员会供稿,文稿编撰张宇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