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货运空轨已完成各子系统技术研究工作,并已在中车长江车辆有限公司厂内建成中试线一期、二期工程,在青岛港前湾自动化码头建成智空轨集疏运系统示范线,安全运行3年。智能货运空轨采用悬挂式单轨技术在货运领域属于世界首创,尚未形成相关行业标准,该标准的制定有利于填补我国在货运空轨领域的空白,有助于推动各种交通方式一体化融合发展,推动货运空轨交通在国内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智能货运空轨的集运车辆在专用路权的高架轨道上运行,集全自动运行、自动感知、精准定位、自动装卸、智能运维等功能于一体实现货物运输智能控制的交通方式,可应用于城市、港口、口岸、园区、物流中心等场景,有力支撑交通强国发展战略,指导并规范货运空轨工程项目的设计工作。
物流领域涉及范围广泛,作业模式复杂,需要物流信息化起到重要的基础支撑和发展先导性作用。近年来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智能等为代表的新技术不断发展,企业对信息化建设,特别物流软件的应用更加重视,成为企业投入的优先选项。目前各企业的物流软件系统能够满足日常的生产运营,但是并未完全链接客户、物流相关资源,各系统独立运行,未实现业务间、系统间的协同。企业的物流软件建设参差不齐,没有在统一的标准和规范下进行,软件运行安全也难以保障。本标准对于指导企业提高软件服务质量、保障软件运行安全,推动行业技术创新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1.必要性:道路货运行业市场规模大、主体多、经营分散,企业规模、能力、技术差异大,建立本评价规范有利于客观公正的开展评价,推动道路货运企业提升风险管理水平。2.可行性:相关办法规定总质量12吨以上营运货车必须安装带有行驶记录功能的卫星定位装置,使本规范实施具备客观性、可行性。3.适用性:指标客观、真实,采取量化评价方法。4.目标、意义、方法:从公共管控平台和企业自身可取得评价数据结果,以开展评价和企业自评提升道路货运安全管理水平。5.技术特点及相关实验:采用可量化评价企业数据及车辆公共管控平台数据进行量化评价,客观、准确、方便,避免传统定性评价方法不足,评价规范经过企业实际数据验证。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明确提出“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以数字化驱动生产生活和治理方式变革”,在交通、能源等重点领域,加快数字技术创新应用。《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明确提出要打造绿色高效的现代物流系统、大力发展智慧交通。陆港作为典型的现代物流服务产业集聚平台,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更新迭代,陆港建设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入融合,统筹各方资源,透彻感知、广泛连接、高效协同各个物流系统,逐步实现了物流资源的互联互通、智慧发展。但总体来看,国内智慧陆港的建设发展还处于探索阶段,存在信息孤岛、标准化体系不统一等问题。通过制定本标准,全面指导企业加快建设智慧化、绿色化陆港,强化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应用,提高陆港数字化多式联运服务能力,能够有效提高企业全程多式联运组织能力,提升行业新能源货车利用率和运营周转效率,降低货车能耗和运输成本,打造“绿色、智能、安全、高效”的多式联运体系,从而加速传统运输模式到低碳智慧运输模式的更迭,以实际行动落实国家、行业关于绿色、智慧发展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