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初加工4.1原料应符合T/CQGFA01-2024的要求。当天收购莼菜放入暂存池。4.2定量打开暂存池排料口,将适量莼菜放入定量池定量。4.3杀青在杀青池中放入适量自来水,自来水水质应符合GB5749的要求。加热,水温达到90℃~100℃时,将定量池的莼菜放人杀青池杀青6min~10min,直至莼菜尾茎发白、颜色转为嫩绿色。4.4漂洗将杀青后的莼菜沥干,放入盛有3/4自来水的漂洗池中,用循环水漂洗16h~18h,至莼菜颜色转为黄绿色。4.5过滤将漂洗后的莼菜捞出,过滤,除去青苔、小叶片、螺蛳等杂质,转移到分级台。4.6分级4.6.1基本要求a)新鲜,无腐烂或变质,叶片卷曲,形态基本均匀;b)具有莼菜正常的浅绿色或黄绿色色泽和胶质感,无明显病斑,无霉烂;c)清洁,无杂质,无异味。4.6.2等级分为特级、一级和二级,各等级划分见表1。表1莼菜等级项目特级一级二级叶片带芽率r,%r≥9660≤r<9650<r<60黑节率R,%R≤11<R≤55<R≤10注1:特级允许有5%的产品不符合该等级的要求,但应符合一级的要求;注2:一级允许有8%的产品不符合该等级的要求,但应符合二级的要求;注3:二级允许有10%的产品不符合该等级的要求,但应符合基本要求。4.6.3规格分为大(L)、中(M)、小(S)三个规格,规格划分见表2。表2莼菜规格规格大(L)中(M)小(S)卷叶尺寸,cm5.0<l≤7.51.6<l≤5.0l≤1.6注1:小(S)规格莼菜允许有5%的产品不符合该规格的要求;注2:中(M)、大(L)规格莼菜允许有10%的产品不符合该规格的要求。4.7存放将分级后的有机莼菜,放置于配制有纯净水的蓝色桶中,桶的材质应符合GB4806.7的要求。按10:1的比例加入纯净水后密封,做好标识。2℃~8℃保存,保存期不得超过10d。4.8灌装4.8.1漂洗将莼菜倒入清洗池中,用自来水冲洗,浸泡12h~24h后,再用自来水冲洗2次~3次。4.8.2灌装按产品规格进行定量灌装,先装入莼菜固形物,再按6:4的比例加入纯净水,纯净水水质应符合GB19298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包装饮用水的要求。4.8.3杀菌罐装好的莼菜采用巴氏杀菌法:在75℃~90℃下杀菌15s~16s。5质检5.1感官要求形态完整、大小均匀、无黑节,叶片卷曲呈浅绿色或黄绿色,汤汁澄清有胶质感,无外来杂质。5.2理化检验5.2.1pH值测定按GB/T10786规定的方法执行。5.2.2蛋白质测定按GB5009.5规定的方法进行。5.2.3总糖的测定按GB5009.7规定的方法进行5.2.4固形物含量的测定按GB/T10786规定的方法进行。5.3重金属指标按GB2762规定的方法进行。5.4微生物指标5.4.1菌落总数的测定按GB4789.2规定的方法进行。5.4.2大肠菌群的测定按GB4789.3规定的方法进行。5.4.3致病菌的测定按GB4789.4、GB4789.5和GB4789.10规定的方法进行。6包装、标识和贮藏应符合GB/T19630的要求。标签包括但不限于产品名称、产品标准号、配料表、净含量、生产日期、保质期、食用方法、储存条件、服务热线、企业名称、地址及生产地址。0℃~4℃贮藏,保质期为7d。7档案管理对有机莼菜初加工过程记录和质量管理制度、标准、规程和各种物料原始凭证票据等应当规范存档。所有记录应真实、准确、规范并具有可追溯性,保存期不少于5年。
4产地环境4.1气候1000m~1800m的中高山区,植被丰富。日均气温5℃~22℃,年均气温10℃,相对湿度80%~90%。4.2环境空气环境空气质量应符合GB3095的要求。4.3灌溉水灌溉水质量应符合GB5084的要求。4.4土壤应符合GB15618的要求,紫色土、黄棕壤或腐质壤土,疏松透气,富含有机质,土层厚度不少于20cm,pH值4.6~7.5。5种植5.1选种种质基源为毛茛科黄连属植物黄连(CoptischinensisFranch.)。选择植株健壮,芽苞数多,叶片多,无病虫害,移栽后4年~5年的黄连植株为种源植株。5.2采种立夏前后,选晴天采收黄连果实植株,在室内阴凉干燥处摊放2d~3d,待果实裂开时搓揉、翻抖出种子,去除杂物。按重量1:5~10的比例加沙混合,采用搭棚层积法或洞藏法贮藏。5.3育苗5.3.1选地苗圃地宜选择避风阴山或日晒时间短的半阳山,土壤肥沃,腐殖质层深厚,排水良好的山腰、山脚和槽地。坡度不超过20度。5.3.2整地作厢10月~11月,清除地上杂物,深挖翻土,整细开厢,每667㎡撒施腐熟厩肥400kg~500kg,与表土混匀,覆熏土5.0cm~7.5cm。5.3.3蔽荫搭棚荫蔽度达到80%~85%。5.3.4播种12月至次年1月,按每667㎡用种量2.5kg均匀撒播于厢面,用木板轻压,覆一层松针,待黄连苗全部出土后清除覆盖物。5.4苗期管理5月,待幼苗长出1片~2片真叶时,每667㎡施有机肥50kg~60kg。7月,每667㎡追施有机肥90kg。10月~11月,每667㎡以干厩肥粉或生物有机肥150kg~500kg撒于苗床,以备越冬。5.5移栽5.5.1选地选海拔1200m~1800m的早晚阳山,坡度10度~30度,疏松透气,富含有机质的紫色土、黄棕壤或腐质壤土。5.5.2整地作厢按5.3.2的要求操作,整地时每667㎡撒生石灰粉500kg;根据地势,挖宽30cm、深30cm的排水沟。5.5.3蔽荫搭棚荫蔽度达到70%~80%。5.5.4施基肥每667㎡施腐熟厩肥2000kg~2500kg,或商品有机肥1000kg。5.5.5移栽宜3月~5月的阴天或雨后晴天,选择6片叶子以上的壮苗,剪去部分须根,留根3cm~4cm,用水清洗,按10cm×12cm的株行距移栽。栽植深度以表土覆盖根茎为宜。6田间管理6.1拦边移栽后,用竹子、树枝或者篱笆栏在四周。6.2除草移栽后的第1年~2年,每年除草4次~5次,保持厢面上无杂草;第3年~4年,每年春、夏、秋季各除草1次。6.3补苗移栽当年的秋季须及时进行查苗补苗1次。第二年春季进行第2次查苗补苗。6.4追肥培土栽后7d内,每667㎡均匀撒施腐熟厩肥1000kg或商品有机肥300kg。栽后1个月,在晴天无露水时,每667㎡拌细土撒施腐熟油饼30kg,用竹子或细树枝轻扫厢面。第2年3月,每667㎡撒施厩肥1500kg或商品有机肥500kg。5月~6月,每667㎡撒施腐熟厩肥1500kg或商品有机肥400kg。10月~11月,每667㎡撒施厩肥2000kg或商品有机肥500kg,生石灰150kg。第3年~4年,5月~7月,每667㎡撒施腐熟厩肥3000kg或商品有机肥1000kg,生石灰300kg。11月~12月,每667㎡撒施腐熟厩肥3000kg或商品有机肥800kg,培土7cm~8cm。第5年,若不采收,追肥、培土的方法同第3年~4年;若采收,3月每667㎡撒施腐熟厩肥3000kg或商品有机肥1000kg,生石灰300kg。6.5补棚与亮棚定期检修遮阴棚和围栏;采收的前1年,拆去棚上盖材。7病虫害防治7.1防治原则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防治原则以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为主,药物防治为辅。7.2农业防治选用抗病虫害能力强的优质种苗,科学施肥,及时清除病株,病区撒施生石灰,及时排涝排灌,保持通风良好。7.3生物防治保护天敌,施用低毒或无毒的生物菌剂。7.4物理防治采用诱虫灯、粘虫板和防虫网等防治害虫。7.5药物防治。主要病虫害防治方法见附录A,用药原则见GB/T19630附录A。8采收9月下旬至11月,选择晴天采收移栽后第5年~6年的黄连,使用两齿铁抓子,把黄连植株抓扯出地面,抖掉基部泥土,用剪刀剪去叶柄和须根。9包装贮藏按净重30kg~40kg每袋包装,应符合GB/T19630的要求。10档案管理?有机黄连生产、贮藏要配备专门的生产技术指导人员,对整个过程进行全程质量控制记录,建立可追溯体系并开展“二维码”运用,建立完整的生产贮藏档案。生产过程所有原始记录、生产和质量管理制度、标准、规程和各种物料原始凭证票据规范存档,保存时间为5年。附录A(资料性附录)病虫害防治方法表A.1病虫害防治方法BC资料性附录D()E推荐使用的生物制剂防治对象使用方法白绢病麦麸10kg,加水3kg,放在蒸笼里蒸1h,待麦麸凉后,拌入哈茨木霉菌种250g均匀撒在黄连植株周围。白粉病及时将病株移出棚外烧毁。调节荫蔽度过大、积水较多的地块,及时排水。根腐病移栽前结合整地,每667㎡施用生石灰粉500kg消毒。合理轮作,带菌地与豆科禾本科作物轮作。及时排水,发病初期销毁病株。炭疽病摘除病叶,消灭发病中心;冬季清园,将枯枝病叶集中烧毁。对荫蔽度过大、积水较多的地块应根据植株的生长状况调节荫蔽度,拆除边棚,及时排水。晚疫病发病后,及时剪除病叶集中烧毁。蛴螬栽栽黄连秧苗前半月,每667㎡用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撒于土面,翻入土中;成虫发生高峰期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小地老虎清除黄连植株周围杂草和枯枝落叶。日落前投放炒熟的麦麸诱集,清晨捕杀诱虫。
4产地环境4.1气候宜选择海拔1200m~1600m、年均气温11℃~14℃;生态条件良好、水源充足、光照充足、排灌方便、远离污染源并具有可持续生产能力的农业生产区域。4.2空气质量应符合GB3095的要求。4.3灌溉水应符合GB5084的要求。4.4土壤环境富含有机质、耕作层厚度不少于20cm、水源充足、排灌方便、pH值4~6的水田或沼泽地。土壤环境质量应符合GB15618中水田的规定。5栽培5.1整田田埂高60cm~80cm、底宽70cm、顶宽35cm,旋耕整平,旋耕深度不少于20cm。田块对角设置进排水口。5.2选种选择3年~6年生带1个~2个茎节,健壮、无病害、无损伤的地下匍匐茎或水中茎作为种源。以地下匍匐茎作种茎时,应选黄色或白色的粗壮茎段;以水中茎作种茎时,应选粗壮、老龄、色泽绿、带须根的茎段。做到新挖新栽,当天未栽完的种茎需浸泡在水中。5.3栽种时间春、秋两季均可移栽,以3月下旬至4月中旬为宜。5.4栽种技术5.4.1定植密度根据田块肥沃程度,每667㎡栽2000株~6000株,肥田按66cm×50cm进行栽种,中肥田按50cm×50cm进行栽种,瘦田按33cm×33cm进行栽种。5.4.2定植方法种茎每2个~3个节剪成一段,顺行平按或竖插于泥中,平按深度为3cm,竖插深度为7cm。6施肥6.1基肥6.1.1基肥选择腐熟的堆肥、农家肥、饼肥等。商品有机肥应符合NY/T525和NY884生物有机肥的规定。有机莼菜生产中土壤培肥和改良物质应符合GB/T19630-2019附录A表A.1的要求。6.1.2基肥用量入冬前或初春,每667㎡均匀施1300kg~2000kg有机肥或100kg腐熟饼肥,推压整平,使肥料充分混入泥水中。6.2追肥采摘结束换水后或茎叶瘦小发黄、卷叶胶质很少时,选择阴天或晴天上午10时以前、下午4时以后,每667㎡追施50kg~100kg腐熟的菜籽饼肥,施肥前放浅田水,施肥后灌至原来水位深度,泼清水冲洗莼菜叶面。7水层管理7.1水位定植初期,宜浅水,田间保持10cm~20cm水层。生长阶段,按季节调整水位,使莼菜茎蔓淹没于水下,叶片漂浮于水面;春、秋两季水层高度保持在30cm~40cm,盛夏水位50cm~60cm,冬季水位50cm~70cm。7.2换水方法每采摘1次,放掉3cm~5cm老水,添加6cm~10cm新水。每月最后1次采摘后,放掉1/3至2/3的老水,灌新水至原来水位。水温达到30℃时,应保持长期微流水。8病虫草害防治8.1病虫草害主要病害有叶腐病、根腐病等;主要虫害有椎实螺、菱小萤叶甲等;主要草害有青苔、水葱、黄花狸藻、眼子菜、慈姑等。8.2防治原则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可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不应采用化学防治。8.3防治方法8.3.1农业防治选择优势莼菜品种,适时更换种苗,莼菜种植2年后,部分或全部拔除弱势植株,用健壮植株重新换栽种苗,5年~8年更新换代1次。施用充分腐熟有机肥;及时添换清水,保持水质清澈透明。8.3.2物理防治人工清除杂草、青苔、水网藻,螺蛳、蝌蚪以及病害植株等。4月莼菜萌芽,椎实螺大都集中在莼菜田四周和流水口时,应及时捞除。生长期间,结合采收,随时拔除杂草;对生长过密或老黄叶过多的茎叶,要及时用手或剪刀疏茎叶。每年莼菜萌芽前和采收结束后,全面除草1次。8.3.3生物防治莼菜田中投放少量鲤鱼、鲫鱼、草鱼等控制虫害、草害。每年3月~4月,每667㎡放养约5寸的草鱼8尾~10尾,或鲤(鲫)鱼5尾~8尾,莼菜采收结束后将鱼捕捞。9采收9.1采收时间当年种植的莼菜,不宜采收。每年4月下旬~9月中旬分次采摘,4月下旬~7月中旬每2d采摘1次,莼菜质量好、产量高。7月下旬~9月上旬每3d~5d采摘1次,莼菜质量较差,产量低。9月中旬以后不宜采收。9.2采收标准在莼菜田里手工采摘连同卷叶、嫩叶和芽苞一起采摘、叶柄节5mm长;必须带花蕾采摘,尽量不要采摘单叶或只有叶柄而无卷叶的莼菜嫩芽。9.3采收方法从行间进入莼菜田,手工采摘后轻放于小木桶或塑料桶中(不可使用铁器)。采摘动作不宜过大,注意保护附着的透明胶质,勿沾泥沙等杂质。10档案管理有机莼菜生产配备专门的生产技术指导人员,对整个过程进行全程质量控制记录;宜使用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并赋“二维码”;建立完整的生产档案。生产过程所有原始记录、生产和质量管理制度、标准、规程和各种物料原始凭证票据规范存档,保存时间为5年。
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有机黄连OrganicCoptischinensis符合GB/T19630界定的有机产品要求,来自于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根据有机农业的生产技术标准生产出来的,经独立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认证允许使用有机食品标志的黄连。3.2毛坨子Coptischinensiscontainingfewfibrousroot有机黄连药材挖出后,略去泥沙,剪去地上部分和大部分须根,带有少量须根的块状根茎。3.3脱须Removethefibrousroot,SoilandresidualpetioleofCoptischinensis去掉黄连根茎上须根及所附泥土与残余叶柄。4原料应符合T/CQGFA03-2024的要求。5技术要求5.1去杂剔除杂质、非根茎部位和已腐烂变质的毛坨子。5.2干燥5.2.1干燥设备5.2.1.1槽笼竹制,长150cm~200cm,编成弧状圆筒形。笼中部50cm~60cm,两端笼把各3根,长30cm左右。笼口设在中部,长30cm,宽20cm,两端笼把长40cm~50cm。5.2.1.2木造板应备有2把~4把,全长125cm~150cm,板宽18cm~20cm,板长60cm。5.2.1.3其他晒席、筛子、簸箕等。5.2.1.4黄连炕选择交通方便,排水良好,避风,质地坚硬的梯地或者坡地构建黄连炕。炕坑长2m、宽1.6m、深0.5m,炕坑四壁用石块或砖块砌牢,总高1m,高出地面部分四周用泥土围住压紧。黄连炕由炕腔、火舌、火池、灶岩、喉管、炕帘、压枋、前后挡板、中梁等构成。5.2.2干燥步骤5.2.2.1毛炕每炕放湿毛坨子300kg~800kg,堆好后点火,火力开始不宜过强,应慢慢增大。在点火加温的1h之内,温度保持在50℃~65℃,加温后1h至2h,温度逐渐由65℃升至100℃,每隔10min~20min,用造板翻动1次。水汽干后,用山耙捶打搓动,抖掉泥土,待根茎表面颜色发白或最小的根茎已干时,便可停火出炕。5.2.2.2细炕毛炕后,按根茎大小及干湿度分级,再进行加温细炕。自生火的2h内,温度保持在60℃~80℃;2h~4h,温度保持在80℃~100℃;4h~5h,温度保持在100℃~110℃;在出炕的最后半小时,温度逐渐升至120℃。在细炕干燥的整个过程中,每隔3min~5min翻灶1次。烘干至外皮呈暗红色,内肉呈淡黄色,即停火出炕。5.3脱须经细炕后的黄连根茎(毛坨子)立即装入清洁无污染的槽笼,盖好盖子,由2人~6人将槽笼抬起来回冲撞,去掉须根、泥土及残余叶柄。5.4二次去杂将脱须的黄连用大孔筛子将黄连筛出,除去石子、土粒、异物、灰渣及腐烂变质部分。6分级6.1一等根条粗壮肥实,无折断,无“过江枝”“青桩”,无须根,表皮无糊黑焦烂,断面内心金黄色或红色有光彩者为合格。6.2二等根条较一等稍细小,无折断,无“过江枝”“青桩”,有少量须根,表皮无糊黑焦烂,断面金黄色或红黄色,以身干无潮湿者为合格。6.3三等根茎细小,枯瘦短小,并有“青桩”存在(青桩不超过15%),有须根及“过江枝”掺杂,有“画眉足子”(即生长很瘦小不成器的黄连)存在;凡断碎、糊黑等属此类;以身干者为合格。6.4四等身干表面有浅须(含干物杂质,且有不超过8%的青桩)、带有糊头(个体糊头比例不超过5%)。6.5米连米连为黄连烘炕和其他加工过程中形成,形状基本为条状颗粒,有过桥,表面光略带糊头,身粗3.20mm以上,身长在6.00mm以上,身干燥手为合格。6.6米沙米沙为黄连烘炕和其他加工过程中形成,形状为颗粒,有过桥,表面光略带糊头,身粗3.20mm以下,身长在6.00mm以下,身干燥手为合格。7质量要求有机黄连质量应符合GB/T20358-2006中6质量要求的规定;以盐酸小檗碱(C20H18ClNO4)计,含小檗碱(C20H17NO4)不得少于5.5%,表小檗碱(C20H17NO4)不得少于0.80%,黄连碱(C19H13NO4)不得少于1.6%,巴马汀(C21H21NO4)不得少于1.5%。8包装、标识、追溯与贮藏8.1包装有机黄连包装应符合GB/T19630的要求,包装规格:统货每袋30kg(100cm×76cm),枝连每袋30kg(92cm×72cm)。8.2标识应符合有机产品生产、加工、标识与管理体系GB/T19630的要求。标签应包括但不限于产品名称、生产者、详细地址、生产日期、批号、保质期或保存期、净含量、产品标准号和商标等内容,标签要醒目、整齐,字迹应清晰、完整、准确。8.3追溯建立追溯体系,做好生产全过程详细记录(包括但不限于地块图、农事活动记录、加工记录、仓储记录、出入库记录),宜使用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并赋“二维码”。8.4贮藏仓库应清洁、干燥、通风,划定特定区域单独贮藏。做好防虫蛀、霉变、腐烂等措施。定期检查,及时剔除变质产品。9档案管理做好加工记录,建档并保存5年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