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标准的规范性要素(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等)外,本标准的正文部分主要内容包括软件功能要求、汽车应用场景需求、软件测试、软件评价。其中:(1)功能要求:根据软件产品特性、操作描述和用户场景,提出软件的功能分为如下8类:车辆模型组成、车辆参数配置、道路设置、车辆行为配置、动画渲染、数据可视化、求解器、接口功能,并针对上述8类功能提出具体要求;(2)汽车应用场景需求:针对汽车行业定义汽车动力学仿真分析软件的应用场景,全面覆盖动力学性能开发范围,分为如下6类:车辆仿真参数需求、操纵稳定性性能开发需求、平顺性性能开发需求、制动性性能开发需求、动力性性能开发需求、燃油经济性分析需求,标准中已明确针对以上性能开发对软件提出的需求,供软件厂商参考;(3)软件测试:标准中已明确测试对象、测试流程、测试准备、测试需求分析、测试计划、测试条件、测试方法。其中测试方法针对前述功能要求一一对应,明确测试项、测试步骤等内容;(4)软件评价:标准中已明确动力学仿真分析软件工具的评价体系、评分计算方法以及测评结论。标准的附录部分包含两类内容:(1)附录A评分标准使用建议:包含车辆模型组成、车辆参数配置、道路设置、车辆行为配置、动画渲染、数据可视化、求解器、接口功能评价,以上八项评价标准与软件功能要求一一对应,已明确测试项及详细评分细则的使用建议,软件测试方可根据实际需求设定不同功能的权重继而计算软件评分;(2)附录B软件评价等级使用建议:根据测评结果对软件进行等级评价,包含A(优)、B(良)、C(及格)、D(差)四个等级,标准给出软件等级评价与评分范围的使用建议。
除了标准的规范性要素(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等)外,本标准的正文部分主要内容包括汽车研发仿真软件工具通用质量要求和共性测量方法,包括功能性、性能效率、兼容性、易用性、可靠性、信息安全性、可维护性和可移植性等方面。1)功能性:包括功能完备性、功能正确性、功能适用性等要求及测量方法;2)性能效率:包括时间特性、资源利用性等要求及测量方法;3)兼容性:包括共存性、互操作性等要求及测量方法;4)易用性:包括可辨识性、易学性、易操作性、差错防御性、界面舒适性、易访问性等要求及测量方法;5)可靠性:包括成熟性、可用性、容错性、易恢复性等要求及测量方法;6)信息安全性:包括保密性、完整性、抗抵赖性、可核查性、真实性等要求及测量方法;7)可维护性:包括模块化、可重用性、易分析性、易修改性、易测试性等要求及测量方法;8)可移植性:包括适应性、易安装性、易替换性等要求及测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