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生产企业的单位产品综合能耗的计算、评价,以及对新(改、扩)建项目的能效要求。经对行业内的主要产品种类及现有的国家、行业、地方标准的查询、研究分析,结合我省行业发展战略和实际生产情况,选定铜材加工行业作为主要研究方向。2.指标及等级。评价产品分为电解铜箔(锂离子电池用)和电解铜箔(印制板用)两类。两类产品的能耗等级按单位产品综合能耗值进行分级,分为Ⅰ级、Ⅱ级和Ⅲ级三级。3.统计和计算方法。统计方法规定了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企业综合能耗统计范围、统计范围的基本工艺流程、统计方法以及计量管理要求。生产企业实际计算综合能耗时,应按产品的实际能耗折算成标准煤后再计算。计算方法规定了电解铜箔的单位产品综合能耗计算方法,其中对于生产两种以上产品的综合性铜加工企业,间接生产用能和辅助生产用能需按比例分摊至各品种能耗总量。4.等级及结果应用。针对不同指标,对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企业产品单耗进行评价,规定了现有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生产企业单位产品综合能耗限额值应不大于表中的Ш级指标;新建或改、扩建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生产企业单位产品综合能耗准入值应不大于表中的Π级指标;新建或改、扩建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生产企业单位产品综合能耗先进值应不大于表中的Ⅰ级指标。评价结果供节能主管部门参考。
前言1适用范围2规范性引用文件3术语与定义3.1金属采选/冶炼地块metalmining/smeltingsites;3.2疑似污染地块Suspectedcontaminatedland;3.3污染地块Contaminatedland;3.4污染地块优先管控名录Prioritylistofcontaminatedlandmanagement;3.5污染源Pollutantsource;3.6污染源识别Pollutionsourceidentification;3.7关注污染物Contaminantofconcern;3.8目标污染物Targetcontaminant;3.9污染传输途径Pollutiontransmissionpathway;3.10污染传输途径识别Pollutiontransmissionpathwayidentification;3.11污染源监管Pollutantsourcemanagement;3.12土壤环境污染重点监管单位Keysupervisionunitofsoilenvironmentalpollution;3.13风险管控Riskpreventionandcontrol;3.14地下水风险管控Groundwaterriskcontrol;3.15风险管控目标Riskcontroltarget;3.16制度控制Institutionalcontrol;3.17工程控制Engineeringcontrol;3.18修复技术Remediationtechnology4编制原则与技术路线4.1编制原则;4.2技术路线5基础信息调查6地块污染源及其传输途径识别6.1总体要求;6.2地块污染源识别技术;6.3地块污染源主要传输途径识别技术7地块污染源监管7.1总体要求;7.2地块污染源监管8污染地块污染源风险管控与治理技术8.1总体要求;8.2填埋技术;8.3封堵技术;8.4阻隔技术;8.5客土技术;8.6土壤固化/稳定化技术;8.7土壤淋洗技术;8.8生态修复技术;8.9资源化利用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