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修订的《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以指南的形式发布,主要针对各种急、慢性病毒性肝炎,制订中医临床辨证分型标准,供中医科医生、感染科医生、消化科医生及其他相关科室医生参考使用。主要目的是推荐有循证医学证据的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标准,指导临床医务人员在辨证基础上规范使用中医药,有利于中西医结合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中医药自古以来在病毒性肝炎的治疗中具有明显的优势,在我国病毒性肝炎的防治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医辨证是中医开展临床治疗和科研教学的前提,必须制订相关标准。中华中医药学会肝胆病分会(原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肝胆病专业委员会)于1991年制订了《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标准》(试行),2004年对原标准进行了修订并刊载于第11届全国中医肝胆病学术会议论文集。经过20余年的临床使用实践,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标准在中医药治疗病毒性肝炎医、教、研、防工作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临床研究不断深入,病毒性肝炎辨证分型的证据不断积累,修订、完善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标准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中华中医药学会肝胆病分会参照国家技术监督局1997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国家“十一五冶“十二五冶科技重大专项等相关课题研究成果,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对原标准进行了修订,增加了重型肝炎(肝衰竭)和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的辨证标准,对原有标准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修改。按照循证医学要求,增加了推荐等级及证据分级。本标准所列证型为临床常见证型,临床工作中如遇到不符合本辨证标准的特殊证型,可根据具体情况按照中医理论进行辨证。病毒性肝炎的中医辨证标准将在临床推广应用中不断完善,在未来循证医学证据的支持下定期修订。
3.1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BVD-MD)发病率高,是由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引起的主要发生于牛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具有一定的致死率,且存在持续感染、免疫抑制的情况,对养牛产业造成了较大的危害。3.2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临床症状BVD-MD的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腹泻、高热、黏膜溃疡,消化道呈线性病变,伴随精神不振、厌食、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严重者出现血便等,潜伏期一般为5~7d。可分为3个类型,急性型、持续感染型(PI)和黏膜病(MD)。4原理4.1竞争法荧光抗体检测利用荧光素标记抗体,使之在涂片上或组织切片上与标本中的待测抗原特异性地结合,采用高发光效率的点光源,透过滤色板发出一定波长的光,使结合在标本上的荧光素被激发而产生荧光,借助荧光显微镜观察底物片上荧光染色形态,可以判断有无待测抗原或抗体。4.2免疫过氧化物酶单层细胞试验(IPMA)免疫过氧化物酶单层细胞试验,其主要原理是通过抗原抗体的相互作用,产生特异性显色反应,通过光学显微镜肉眼即可观察并判定结果4.3微量血清中和试验动物受到病毒感染后,体内产生特异性中和抗体,并与相应的病毒粒子呈现特异性结合,因而阻止病毒对敏感细胞的吸附,或抑制其侵入,使病毒失去感染能力。中和试验是以测定病毒的感染力为基础,以比较病毒受免疫血清中和后的残存感染力为依据,来判定免疫血清中和病毒的能力。4.4抗原捕获酶联免疫吸附试验(RT-PCR)RT-PCR是将RNA的反转录(RT)和cDNA的聚合酶链式扩增(PCR)相结合的技术。首先经反转录酶的作用从RNA合成cDNA,再以cDNA为模板,扩增合成目的片段。5临床诊断5.1持续感染型(PI)慢性病例临床症状不明显或逐渐发病,生长发育受阻,消瘦,体重逐渐下降,PI牛大多数表面健康,但其终生带毒排毒,且在其体内检测不到抗体,是牛场净化BVDV最大的阻碍。5.2急性型牛一般为突然发病,体温升高、发热,血液中白细胞减少,精神沉郁,眼睛和鼻腔有液体分泌物流出,口腔和鼻镜黏膜溃烂,严重腹泻,便血,整个消化道出现糜烂性或溃疡性病灶,通常于发病后1~2周急性死亡,康复的病例较少。5.3黏膜病(MD)黏膜病是牛感染BVDV最为严重的类型,死亡率极高,几乎达到100%,黏膜病(MD)类型初期不表现临床症状,在表现临床症状后1周左右死亡。5.4急性BVDV感染导致消化道和呼吸道表皮损伤。严重急性感染病牛剖检可见动物胃肠道黏膜溃疡、糜烂。6临床诊断判定标准出现5.2或5.3或5.4至少一项临床症状且同时出现5.3解剖病理变化可判定为BVD/MD可疑,需结合其他诊断方法进一步确诊7实验室诊断7.1竞争法荧光抗体试验所需器材、试剂、试验样品、操作方法应符合JISK0461相关要求7.2免疫过氧化物酶单层细胞试验(IPMA)所需器材、试剂、试验样品、操作方法应符合SN/T1247.2相关要求。7.3微量血清中和试验所需器材、试剂、试验样品、操作方法应符合NY/T54要求。7.4抗原捕获梅所需器材、试剂、试验样品、操作方法应符合GB/T5009相关要求。8实验室诊断判定标准8.1竞争法荧光抗体试验细胞在荧光显微镜下可视黄绿色荧光的细小颗粒散布于细胞浆内可判定为阳性,而阴性对照孔细胞无荧光;如果阳性对照、阴性对照不成立,则试验无效,重新检测。8.2免疫过氧化物酶单层细胞试验细胞在显微镜下出现弥漫状或团块状棕红色可判定为阳性,而阴性对照孔的细胞无棕红色;如果阳性对照、阴性对照不成立,则试验无效,重新检测。8.3微量血清中和试验在定性试验中,被检血清在1:5稀释度有2个或2个以上孔的细胞完全被保护,该血清即为阳性;在双份血清测定中,当间隔21d的第二份来源于同一动物的血清中和效价高于第一份血清中和效价两个或两个以上滴度,则证明该动物正在发病过程中。8.4抗原捕获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样品判为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阴性的标准是S/P值<0.20;阳性标准是S/P值≥0.30;当S/P值介于0.20和0.30之间,样品判为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可疑,应重新检测。8.5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如被检样品有条带,大小与阳性样品相同为244bp,即可判定为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