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次I前言Ⅱ1范围32规范性引用文件23术语和定义34技术要求34.1实验条件34.2调查对象34.3调查时间34.4调查内容44.5鉴定评价指标体系45鉴定评价方法45.1指标和分级45.2基本信息55.2.1品种名称55.2.2观测地点55.2.3海拔55.2.4经度55.2.5纬度55.2.6年日照时数55.2.7无霜期55.2.8年均温度55.2.9年有效积温55.2.10年均降雨量55.2.11栽植模式55.2.12立地类型55.2.13坡位55.2.14坡向65.2.15坡度65.2.16排水状况65.2.17土壤质地65.2.18土壤颜色65.2.19土壤厚度65.3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65.3.1砧木年龄65.3.2嫁接时间65.3.3树势65.3.4成枝力65.3.5地径65.3.6冠幅65.3.7侧芽抽生果枝数75.3.8发育枝长度75.3.9雌雄异熟性75.3.10早晚实性75.3.11单枝结果数75.3.12结果枝率75.3.13丰产性75.3.14稳产性75.3.15萌芽期75.3.16雄花期75.3.17雌花期75.3.18果实发育期85.3.19果实成熟期85.3.20落叶期85.4果实特性85.4.1脱青率85.4.2烘干率85.4.3果实形状85.4.4核壳表明特征85.4.5缝合线紧密度85.4.6纵径85.4.7横径85.4.8侧径95.4.9单果重95.4.10核壳厚度95.4.11露仁现象95.4.12出仁率95.4.13取仁难易95.4.14核仁饱满度95.4.15核仁皮色95.4.16核仁涩味95.4.17核仁脂肪含量95.4.18核仁蛋白含量95.4.19核仁脂肪酸组分105.5抗逆性105.5.1抗旱性105.5.2抗寒性105.5.3抗晚霜能力105.5.4避晚霜能力105.6抗病虫性105.6.1抗病性105.6.2抗虫性105.7市场评价115.7.1栽培面积115.7.2产量115.7.3市售价格115.7.4市场效益115.7.5市场占有率115.7.6基地评价115.8备注116数据处理与评价方法116.1数据处理116.2评价方法12附录A(规范性)泡核桃良种性状描述表13-16附表B(规范性)泡核桃品种描述规范说明17-20参考文献21
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谷子品种生态适应性评价的术语定义、评价试验和评价体系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谷子品种生态适应性及适宜推广区域评价。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4404.1粮食作物种子-禾谷类NY/T2425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指南谷子NY/T3923农作物品种试验规范粮食作物DB13/T840无公害谷子(粟)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规程DB13/T2338谷子抗病虫性鉴定技术规程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部分。3.1品种生态适应性varietyecologicaladaptability品种生态适应性是指谷子品种适应一定的生态环境(温、光、水、土、风、病虫害等)的特性,具有一定的限度和适应范围。3.2品种生态适应性评价试验evaluationofvarietyecologicaladaptability在不同生态区域,选择多个能代表该区域气候、土壤、栽培条件和生产水平的试验地点,按照规范鉴定品种的抗逆性、丰产性、商品性、品质及其它重要特征特性,从而确定谷子品种适宜种植区域的试验。3.3谷子生态区ecologicalregionoffoxtailmillet3.3.1东北春谷生态区NortheastChinaforspring-sowingmillet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朝阳以北和内蒙古东部。本区东西两翼为丘陵山区,中部是广阔的松辽平原。海拔61~670m,年降水量360~750mm,无霜期145~180天,活动积温2500~3200℃,一年一熟,出苗至抽穗58~77天,生育期102~130天。3.3.2西北春谷生态区NorthwestChinaforspring-sowingmillet包括山西运城以北、陕西、河北张家口及承德、甘肃庆阳及天水、内蒙古呼和浩特及鄂尔多斯。本区大部分是海拔500~1300m的山区和高原,无霜期150~180天,活动积温2660~4000℃,年降水量250~600mm,谷子出苗至抽穗56~88天,生育期108~141天。3.3.3华北夏谷生态区NorthChinaforsummer-sowingmillet包括河北省长城以南、山东、河南、北京、天津、辽宁锦州以南、山西运城盆地。该区地处中纬度,主要为平原和低海拔丘陵山区,海拔3~900m,多数在500m以下,半数在100m以下,活动积温2800~4500℃,气候温和,雨热同季,年降水量550mm左右,无霜期180天以上,一年两熟为主,麦茬夏播出苗至抽穗37~51天,生育期82~93天;部分区域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生育期95~105天。3.3.4西部春谷生态区WestChinaforspring-sowingmillet包括甘肃张掖、白银及宁夏全境和新疆库尔勒以北地区。该区纬度较高,海拔差异较大,降水稀少。海拔600~2000m,年降水量100~400mm,耕作制度一年一熟,活动积温2480~3500℃,谷子出苗至抽穗70~104天,生育期118~155天。3.3.5南方谷子生态区SouthernChina包括贵州、安徽、四川、浙江、云南、江苏、广西、湖北和江西等长江以南谷子零星种植地区,积温充足,谷子春夏播均可,海拔4~1700m,一年两熟或三熟,部分高海拔区一年一熟,谷子出苗至抽穗31~52天,生育期69~96天。3.4品种试点适应性adaptabilityofvarietyintestenvironment根据评价体系打分结果对参试品种做出判定,分为适宜、较适宜、不适宜3类。4品种生态适应性评价试验4.1试验品种人工选育或发现并经过改良、与现有品种有明显区别、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一致、遗传性状相对稳定、具有适当名称的谷子群体,种子质量符合GB4404.1要求,种子一般不得进行包衣、药剂拌种等处理,杂交种可用除草剂处理。4.2试验区域的选择试验的区域可以按华北夏谷生态区、东北春谷生态区、西北春谷生态区、西部春谷生态区和南方谷子生态区进行,也可以在一个生态区基础上增加部分生态相似性试验点(表1),或在一个生态区内只进行省级或地市级的适应性鉴定,或在每个生态区中各选4~6个试验点进行跨生态区适应性鉴定。表1谷子品种生态适应性鉴定参考试验点生态区域代表性试验点生态相似性试验点东北春谷生态区辽宁沈阳、朝阳、建平、阜新、铁岭;吉林公主岭、白城、长岭、通榆、吉林市;黑龙江哈尔滨、肇源、齐齐哈尔、绥化、双鸭山;内蒙古赤峰、乌兰浩特、通辽、敖汉辽宁锦州;河北秦皇岛西北春谷生态区内蒙古呼和浩特;河北宣化、丰宁、隆化;山西大同、忻州、晋中、长治;甘肃庆阳、天水;陕西榆林、延安、宝鸡辽宁朝阳、建平华北夏谷生态区河北邯郸、石家庄、保定、衡水、沧州、秦皇岛;山东济南、泰安、淄博、潍坊、德州;河南郑州、洛阳、安阳、新乡、南阳、驻马店;山西运城;北京;天津;辽宁锦州山西晋中;辽宁朝阳;吉林公主岭;四川泸州;安徽淮北、阜阳;湖北襄阳;江苏徐州;云南曲靖西部春谷生态区甘肃张掖、会宁;新疆奇台、喀什、伊犁;宁夏固原、西吉、海原内蒙古呼和浩特;河北宣化、丰宁;山西大同;陕西榆林、延安、宝鸡南方谷子生态区四川泸州;贵州贵阳;浙江金华;云南曲靖;江苏盐城、徐州;江西鹰潭;安徽淮北、阜阳;湖北襄阳湖南常德;广西南宁4.3试验点的选择与布局试验点数量与布局能够代表拟种植的适宜区域。每个生态区试验点数目不少于6个,每个省区至少1个代表性试验点;在单一省区或单一地市级试验的,代表性试验点数不少于3个。其他要求按照NY/T3923执行。4.4试验地块选择按照NY/T3923要求执行。4.5试验周期一般不少于2个独立生产周期。4.6对照品种以试验区域主栽品种为对照。4.7试验设计按照NY/T3923要求执行。4.8田间管理播种、栽培措施及收获均按照NY/T3923要求执行,虫害防治按照DB13/T840要求执行。4.9观测记载与抗病性鉴定按照NY/T2425和附录A要求客观描述品种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产量、品质和抗逆性(包括抗倒伏性和抗病虫害特性);抗病性鉴定按照DB13/T2338要求执行。试验期间,每个品种在关键生育期保留田间长势照片,病害发生较重的也应采集图片。图片采集要求:拍照时间田间为非直射阳光,单张照片分辨率在1M以上。5品种生态适应性评价体系5.1评价指标以产量(a1)、出谷率(a2)、株高(a3)、出苗-抽穗日数(a4)和生育期(a5)5个与产量相关的性状作为谷子品种生态适应性的评价指标,调查方法按照附录A要求执行。5.2综合评价计算公式采用CRITIC权重法将不同生态区的数据分别进行指标权重计算,建立综合评价计算公式,分列如下。……(1)……(2)……(3)……(4)……(5)公式(1)~(5)分别对应东北春谷生态区、西北春谷生态区、华北夏谷生态区、西部春谷生态区和南方谷子生态区。5.3品种生态适应性评价方法5.3.1评价指标打分表和判别标准按照表2要求对参试谷子品种进行评价指标的分级和判别。引入小米品质指标作为加分项,并将抗逆性指标作为加分项或否决项,其中两年试验中自然条件下鉴定品种抗病性,以试点内年度发病最重的重复为准进行否决;对于第1年田间自然条件下鉴定对流行性病害(谷锈病、谷瘟病)高抗的,第2年统一经专业机构进行人工接种鉴定。表2谷子品种生态适应性评价指标打分表指标分级判别标准分值产量(a1)高中低较当地对照品种增产≥1%,每增产1%加1分较当地对照品种增产<1%或减产≤5%,每减产1%减3分较当地对照品种减产>5%,每减产1%减3分91~10075~90<75出谷率(a2)高中低>80%,每增加1%加2分75%~80%(含),每减少1%减3分<75%,每减少1%减3分91~10075~90<75株高(a3)高中低夏谷<120cm,春谷<140cm,每降低2cm加1分夏谷120~140cm(含),春谷140~160cm(含),每升高4cm减3分夏谷>140cm,春谷>160cm,每升高4cm减3分91~10075~90<75出苗-抽穗日数(a4)长中短较当地对照品种晚2天以内(不含),每早1天加1分较当地对照品种晚2~5天(含),每晚1天减5分较当地对照品种晚5天以上(含),每晚1天减5分91~10075~90<75生育期(a5)长中短能够正常完全成熟(达到完熟期),较当地对照品种每早1天加2分基本成熟(进入蜡熟期),目测成熟度赋分不能正常成熟,直接判定为不适宜91~10075~90总分<75抗倒性否决在对照倒伏≤2级情况下,倒伏级别≥3级,直接判定为不适宜总分<75穗瘟病否决自然发病鉴定高感,直接判定为不适宜总分<75叶瘟病否决自然发病鉴定高感,直接判定为不适宜总分<75谷锈病否决自然发病鉴定高感,直接判定为不适宜总分<75注:表中各项指标打分时只取整数分,不足加减分档次时按低档打分5.3.2品种试点适应性评价按照表2所示要求对各个试点的谷子品种进行打分,并根据试点所在生态区代入公式(1)~(5)进行计算,最终得到品种的综合得分。依据综合得分对品种进行试点适应性评价,>90分为适宜,75~90分为较适宜,<75分为不适宜。符合一票否决条件的,直接判定为<75分,即不适宜。5.3.3品种生态适应性评价参试品种在同一生态区内的适应性按公式(6)进行计算,适宜点率>90%的品种判定为适宜本生态区;70%~90%的判定为较适宜本生态区,但要限定在本生态区的推广范围内;<70%的判定为不适宜本生态区。适宜点率(%)=(适宜试点数+较适宜试点数)÷生态区总试点数×100……(6)6档案管理试验结束后按附录B要求编制品种试验报告,跨生态区适应性鉴定按生态区分别统计,试验汇总单位在对各试验点的每个参试品种打分基础上,得出其适宜试点、较适宜试点和不适宜试点,并根据第5部分所述原则进行生态适应性评价(表2和表3)。若参试品种获行业一级优质米称号、或所有试验点倒伏级别≤1级、或一种流行性病害(穗瘟病、叶瘟病、谷锈病)经专业机构人工接种鉴定达抗级,可以适当放宽评价标准,适宜点率>60%的可在适宜区域应用。表3品种生态适应性评价表(示例)生态区试点名称品种名称综合得分品种适宜性分级(适宜/较适宜/不适宜)适宜点率(%)生态适应性判定(生态区内综合评价)
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高粱品种生态适应性评价技术的术语定义、评价试验、评价指标与方法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高粱品种生态适应性及适应推广区域评价。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4404.1粮食作物种子禾谷类GB/T5498粮油检验容重测定GB/T19557.15植物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指南高粱NY/T3923农作物品种试验规范粮食作物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品种生态适应性varietyecologicaladaptability指品种生物学特性及其对生态条件(温、光、水、土、风、病虫害等)的要求与当地实际外界环境相适应的程度,具有一定的限度和适宜范围。3.2品种生态适应性评价试验evaluationofvarietyecologicaladaptability在不同生态区域,选择能代表该区域气候、土壤、栽培条件和生产水平的试验地点,按照一定方法鉴定品种的稳产性、丰产性、抗逆性、商品性、品质及其它重要特征特性,从而确定品种适应种植区域的试验。3.3品种试点适应性suitabilityofvarietyintestenvironment根据评价体系打分结果对参试品种做出判定,分为适应、较适应、不适应3类。4品种生态适应性评价试验4.1试验品种人工选育或发现并经过改良、与现有品种有明显区别、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一致、遗传性状相对稳定、具有适当名称的高粱群体。种子质量应符合GB4404.1要求,播前不得进行种子包衣、药剂拌种等处理。4.2试验区域选择应按东北春播生态区、华北春播生态区、西北春播生态区、黄淮海春夏兼播生态区和南方生态区进行试验区域选择,也可选择在一个生态区内只进行省级或地市级的适应性鉴定试验,也可以在每个生态区中各选4个~6个试验点进行跨生态区适应性鉴定。4.2.1东北春播生态区包括黑龙江省哈尔滨、嫩江、宝清、绥化、齐齐哈尔,吉林省公主岭、通榆、白城、松原,内蒙古通辽、赤峰,兴安盟,辽宁省锦州、朝阳、铁岭、沈阳等,位于北纬41.14°~49.1°,海拔49m~700m,5月~10月有效积温1100℃~1800℃,无霜期120d~180d,5月~10月降水量450mm~550mm,一年一熟。4.2.2华北春播生态区包括山西省汾阳、大同、忻州、榆次,河北省承德、张家口等地区,位于北纬34.24°~40.58°,海拔422m~1700m,5月~10月有效积温1100℃~1800℃,无霜期156d~202d,5月~10月降水量340mm~490mm,一年一熟。4.2.3西北春播生态区包括陕西省榆林、延安,甘肃平凉、张掖、天水,宁夏固原,新疆伊犁、奇台、喀什等,位于北纬34.45°~44.02°,海拔790m~1600m,5月~10月有效积温1300℃~2100℃,5月~10月降水量50mm~530mm,无霜期130d~224d,新疆地区降雨较少,一年一熟。4.2.4黄淮海春夏兼播生态区包括河北省石家庄沧州、昌黎、山西省运城,山东省淄博、东平、东营,河南省南阳、安阳、邓州,江苏省盐城、北京市全部,位于北纬33.04°~39.48°,海拔2.5m~194.8m,5月~10月有效积温大于1800℃,无霜期180d~230d,5月~10月降水量390mm~740mm,一年一熟或一年两熟。4.2.5南方生态区包括贵州、四川、浙江、云南、广西、湖北和江西等长江以南高粱种植地区,积温充足,年有效积温大于1800℃,无霜期200d以上,年降水量超过800mm,高粱春夏播均可,海拔20m~1700m,一年两熟或三熟,部分高海拔区一年一熟。4.3试验设置4.3.1试验点布局每个生态区试验点数目不少于6个,每个省(市、自治区)至少有1个代表性试验点;在单一省区或单一地市级试验的,代表性试验点数不少于3个。见表1。表1高粱品种生态适应性鉴定参考试验点表生态区代表性试验地点东北春播生态区嫩江兴安盟宝清绥化齐齐哈尔敖汉旗赤峰建平公主岭科左中旗通榆松原哈尔滨白城通辽锦州朝阳铁岭沈阳华北春播生态区汾阳大同张家口忻州榆次承德西北春播生态区固原平凉延安奇台兰州甘谷榆林喀什黄淮海春夏兼播生态区南阳盐城运城东平安阳淄博东营石家庄沧州北京昌黎南方生态区罗平贵阳湛江南宁长沙进贤宜宾建德武汉4.3.2试验地选择按照NY/T3923的要求执行。4.3.3试验周期按照NY/T3923的要求执行。4.3.4对照品种选择按照NY/T3923的要求执行。4.3.5试验设计按照NY/T3923的要求执行。4.4田间管理按照NY/T3923的要求执行。4.5调查记载按照GB/T19557.15和附录A要求客观描述品种生物学特性、产量、品质和抗逆性(包括抗倒伏性和抗病虫害特性);试验期间,每个品种在关键生育期保留田间长势照片,病害发生较重品种也应采集图片。图片采集要求:拍照时间田间为非直射阳光,单张照片分辨率在1MB以上。5品种生态适应性评价指标与方法5.1评价指标包括产量(a1)、容重(a2)、株高(a3)、播种至开花日数(a4)和生育期(a5)以及适应点率。容重按照GB/T5498要求测定。其他性状调查方法见附录A。5.2评价公式采用CRITIC权重法,将不同生态区的评价指标数据按照综合评价公式分别进行指标权重计算,得出品种的综合得分E值。见式(1)~式(5)。......(1)......(2)......(3)......(4)......(5)式中E1~E5分别对应为东北春播生态区、华北春播生态区、西北春播生态区、黄淮海春夏兼播生态区和南方生态区。采用适应点率(%)指标进行本生态区适应性评价,见公式(6)。SL(%)=(S+JS)÷SZ×100......(6)式中:SL——适应点率(%);S——适应试点数;JS——较适应试点数;SZ——生态区总试点数。5.3评价方法5.3.1品种生态适应性判定按照表2给出的分值对品种进行生态适应性判定:E>90分为适应,75~90分为较适应,<75分为不适应。5.3.2品种生态适应性否决项抗逆性指标作为加分/否决项,对流行性病害(丝黑穗病、镰孢菌茎腐病)以两年试验自然条件下鉴定与第2年统一经人工接种鉴定结合评定,符合一票否决条件的,不再进行综合打分,直接判定为不适应。5.3.3品种生态适应区判定适应点率>90%的品种判定为适应本生态区;70%~90%的判定为较适应本生态区;<70%的判定为不适应本生态区。5.4综合评价试验结束后按附录B规定编制品种试验报告,跨生态区适应性鉴定按生态区分别统计,试验汇总单位在对各试验点的每个参试品种打分基础上,得出其适应试点、较适应试点和不适应试点,并根据第5部分所述原则进行生态适应性判定(表2和表3)。若参试品种所有试验点倒伏级别≤1级、或一种流行性病害经专业机构人工接种鉴定达抗级,可以适当放宽判定标准,适应点率>60%的可在适应区域应用。表2高粱品种生态适应性评价指标打分表指标分级判别标准分值产量(a1)高中低较当地对照品种增产≥1%,每增产1%加1分较当地对照品种增产<1%或减产≤5%,每减产1%减3分较当地对照品种减产>5%,每减产1%减3分91~10075~90<75容重(a2)高中低>740,每增加10加1分740~720(含),每减少10减1分<720,每减少10减2分91~10075~90<75株高(a3)高中低<170cm,每降低5cm加1分170~190cm(含),每升高5cm减1分>190cm,每升高5cm减3分91~10075~90<75播种到开花日数(a4)高中低较当地对照品种早2天以内(不含),每早1天加1分较当地对照品种晚2~5天(含),每晚1天减2分较当地对照品种晚5天以上(含),每晚1天减5分91~10075~90<75生育期(a5)高中低能够正常完全成熟(达到完熟期),较当地对照品种每早1天加2分基本成熟(进入蜡熟期),目测成熟度赋分不能正常成熟,直接判定为不适应91~10075~90总分<75抗倒性否决在对照倒伏≤2级情况下,倒伏级别≥3级,直接判定为不适应总分<75丝黑穗病否决人工接种鉴定超过7级,直接判定为不适应总分<75叶病否决自然发病鉴定超过3级,直接判定为不适应总分<75镰孢菌茎腐病否决人工接种鉴定超过7级,直接判定为不适应总分<75注:表中各项指标赋分时只赋整数分,不足加减分档次时按低档打分表3品种生态适应性评价表生态区试点名称品种名称综合得分品种适应性分级(适应/较适应/不适应)适应点率(%)生态适应性判定(生态区内综合评价)5.5评价总结报告评价总结报告要求见附录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