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缕梅育苗技术规程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银缕梅(Parrotiasubaequalis)的播种育苗、扦插育苗、苗木移植、病虫害防治、苗木出圃和档案管理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银缕梅育苗和管理。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6001育苗技术规程LY/T2289林木种苗生产经营档案3术语和定义本文件没有需要界定的术语和定义。4播种育苗种子采集10月中下旬,选择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母树采集成熟饱满的种子。种子处理种子采集且净种消毒后,按1︰3比例与含水量10%的干净细河沙拌匀,沙藏过冬。圃地选择圃地选择靠近水源、光照充足、交通方便的地块。要求排水良好、地势平坦、土层深厚、疏松、湿润、肥沃、pH值5.5~6.5的砂壤土或中壤土。整地4.4.1细致整地秋冬季土壤深耕细耙,清除杂草、树根、石子等,深度30cm~40cm。4.4.2消毒施肥用硫酸亚铁50kg/hm2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倍液10kg/hm2~15kg/hm2对土壤进行消毒;施复合肥750kg/hm2~1000kg/hm2。4.4.3作床苗床规格按照GB/T6001规定执行。播种4.5.1播种时间春播,以3月初播种为宜。4.5.2播种方法以点播为主,深度1cm,株行距10cm×20cm,覆土以刚好不露出种子为宜,再加盖地膜或稻草、茅草,轻压保湿。4.5.3播种量20kg/hm2~30kg/hm2。苗期管理4.6.1间苗和补苗待出苗60%~70%时,选择晴天傍晚或阴天揭去地膜、稻草或茅草。幼苗稠密的地方应间苗,稀疏的地方应补苗,保持60株/m2~70株/m2,且分布均匀。补苗宜阴雨天进行。4.6.2遮荫6月~9月,用遮阳网及时遮荫,防止幼苗日灼。视天气情况,提前或延长遮荫期。4.6.3除草松土遵循“除早、除小、除了”的原则,及时清除杂草。每15d~20d松土一次,深度以1cm~2cm为宜。4.6.4水肥管理灌溉与排水灌溉按照“前期浇水忌大水漫灌,后期不旱不灌”的原则。具体操作如下:——适时适量浇水,保证圃地土壤疏松、湿润;——持续干旱无雨时,视旱情浇水,坚持少量多次、喷洒均匀,严重时对苗木进行漫灌;——梅雨季节或连续阴雨天气,及时排出沟内积水,防止苗木烂根。施肥施肥时间应在4月~10月间,薄肥勤施。具体步骤如下:a)4月~6月,每20d施1次稀薄的复合肥,以尿素、磷酸二氢钾、水按1.5︰1︰2000的比例配制;b)6月~8月,每40d追施一次农家肥、稻草、落叶等沤制的稀薄有机肥,并不定期浇灌比例为3‰的硫酸亚铁溶液;c)8月后,增施磷钾肥,用量为60kg/hm2~90kg/hm2。10月份停止施肥。5扦插育苗扦插设施5.1.1搭棚选在背风、向阳、土质肥沃、便于排灌、交通方便的地方建造大拱棚。在大拱棚内,按照苗床南北走向,搭建半径60cm的半圆形小拱棚。长度、宽度、高度视结构的强度、地势位置、苗床规格、管理操作方便而定。顶部覆盖塑料薄膜和遮阳网。5.1.2喷灌设施应安装能覆盖整个大棚内苗床的喷雾系统。5.1.3容器规格选用可降解、网眼状、无纺布、圆柱形容器袋,直径4cm、高8cm。5.1.4扦插苗床容器苗床苗床以南北向为宜,床面宽1m~1.2m,高于步道3cm~5cm,步道宽约50cm,上面平铺一层透水无纺布保湿材料。圃地苗床规格同5.1.4.1,底部低于地面10cm~12cm,插床四周用红砖或塑料板作围挡,中间采用细河砂做成扦插基质,将基质均铺在扦插床上,厚度12cm~15cm,不可超过围挡高度。苗床处理插床整平后,采用0.5%的高锰酸钾溶液或50%多菌灵粉剂300倍~500倍液对扦插床或基质进行消毒。然后,用塑料薄膜将苗床部位覆盖,7d~10d后即可掀开薄膜进行扦插作业。扦插时间硬枝扦插以2月上旬至3月上旬为宜;嫩枝扦插以6月中旬至7月上旬为宜。扦插技术5.3.1插穗制备穗条选取和时间选择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10年生以上的母树作为采穗母株,于阴天或晴天早晨、傍晚采集穗条。插穗制作将枝条上端平截、下端斜截。嫩枝穗条剪成6cm~8cm长,上切口离第1片叶基部1cm,保留1片~3片叶;硬枝穗条剪成8cm~10cm长,留1个~3个芽。插穗处理扦插前用0.1%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80%退菌特800倍液浸泡插穗15min。5.3.2扦插方法苗木扦插方法具体操作如下:——扦插时插穗基部用1‰的GGR-6或ABT1号生根粉水剂,浸5min~20min,取出晾5s即可扦插;——直插法,用竹筷在容器袋基质或圃地苗床基质上插4cm~6cm深小孔,孔深依插穗长度而定。圃地扦插株行距宜保持5cm×5cm或4cm×5cm;——将处理好的穗条插入孔内,轻压插穗基部基质,浇透水。扦插深度以插穗上端1个~3个芽体(叶片)露出基质为宜,或保持插穗在基质面以上三分之一左右;——将容器袋依次摆放在30cm×40cm的塑料托盘上,再把托盘依次摆在容器苗床床面上。苗期管理5.4.1温湿度管理温湿度管理具体操作如下:——湿度:使用大棚喷雾系统进行保湿,喷雾的次数、时间视天气情况而定,空气湿度维持在80%~95%为宜。一般每天喷水2次~3次,如气温高时每天喷3次~4次。——温度:大棚内的温度控制在18℃~28℃为宜。温度过高应采取降温措施,喷水、遮荫或通风等。5.4.2遮荫管理6月~9月间,使用黑色遮阳网在大棚顶部遮荫,遮光度40%~60%,温度控制在28℃以内。5.4.3除草施肥除草参照4.6.3,施肥参照4.6.4.2。6苗木移植播种苗、扦插苗宜在1年后进行苗木移植。扦插苗移植6.1.1移植准备作床露天圃地作床,床面宽1m~1.2m,高6cm~10cm,步道宽50cm,上面平铺一层透水无纺布保湿材料。喷灌设施作床前安装喷灌系统,喷水头的数量、喷水管的布局,应能够完全覆盖整个育苗地,不留死角。容器规格购买直径12cm、高12cm的成品容器袋。基质配方基质由黄心土40%~45%、泥炭沼泽土40%~45%、农家肥10%~20%,硫酸亚铁0.1kg/m3,添加碎稻草、碎秸秆沤制。黄心土、泥炭沼泽土粉碎、过筛,除去石砾等杂物。基质制作用福尔马林加水配成100倍溶液喷洒基质,喷洒后充分混合拌和均匀堆积起来,用薄膜覆盖10d~20d使其腐熟发酵。此项工作宜在上一年冬季完成。6.1.2移植时间次年2月底树液萌动前换床移植。6.1.3移植方法剔除无根和根系发育不良的扦插苗,剪去过长的根系,连同原无纺布容器袋放入12cm×12cm的容器袋中,装满基质,轻轻压实,将容器袋依次摆放在床面上。6.1.4移植后管理使用苗木喷灌系统,移栽后立即浇透水1次,以后视天气状况,干旱时及时浇水,雨季及时排除积水。除草参照4.6.3,施肥参照4.6.4.2。播种苗、苗床扦插苗移植6.2.1作床作床参照GB/T6001之规定执行。6.2.2移植时间参照6.1.2。6.2.3移植方法移植于苗圃地,株行距20cm×20cm。6.2.4水肥管理水肥分管理具体步骤如下:a)栽后灌水,1周~2周灌水1次,直至苗木成活;遇持续高温干旱,可搭架遮荫、增加灌水次数,保持土壤湿润;雨季注意排水,避免圃地积涝。b)苗木成活后的5月展叶间,趁雨季撒施尿素100kg/hm2~150kg/hm2;6月~8月间开沟条施复合肥2次~3次,每次200kg/hm2~300kg/hm2;若不下雨,施肥后应灌水。c)及时适时松土除草4次~5次,保持土壤疏松,促进根系深扎。7病虫害防治参见附录B。8苗木出圃起苗8.1.1起苗时间应在苗木休眠期起苗。8.1.2起苗准备圃地苗木起苗前1周,根据土壤墒情浇水1次。8.1.3起苗方法容器袋土应随苗起走,切断穿出容器袋的主根,不能硬拔,防止撕破容器袋;圃地苗木应深起,保持根系完整,不折断苗干。分级参见附录A。包装按照GB/T6001之规定执行。运输8.4.1裸根苗用草包或编织袋将苗木打包成50株1捆,保持根部湿润,捆好后挂标签,露出苗木顶部,装车运输。8.4.2容器苗本地栽植的苗木,可用塑料袋包装,装运数量视苗株大小而定,做到随栽植随起运,以保证苗木的质量;长途运输的苗木,将容器苗放入苗木筐(袋、箱)中,装车运输。9档案管理按照LY/T2289要求执行。
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薄壳山核桃(Caryaillinoinensis)早期整形修剪技术的术语和定义、树形架构、技术措施、方法步骤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薄壳山核桃果用林早期树形的培育。2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文件没有规范性引用文件。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辅养枝auxiliarybranch着生在中心干、主枝、侧枝之间的枝条。3.2刻芽carvedbuds薄壳山核桃发芽前,对主干或生长健壮的长枝条在芽的上方刻伤,将向上输送的养分和水分封在伤口下方,以促进其发芽和生长的技术。4树形架构4.1主干薄壳山核桃树高7.0m~8.0m,主干高1.5m~1.8m,培养一个中心干。4.2主枝主枝3层,培养7个~8个,第一层主枝3~4个,第二层2个~3个,第三层1个~2个。4.3主枝层间距第一、二层主枝间距应在1.8m~2.0m,第二层与第三层主枝间距1.5m~1.8m。4.4侧枝每个主枝配备3~4个侧枝,结果枝组均匀分布于主枝的两侧。5技术措施5.1刻芽萌芽前,用刀在芽的上方0.5cm~1.0cm处刻伤,深度到达木质部但不伤及木质部,宽度宜不超过枝条粗度的二分之一。时间在3月上旬,每隔3个~5个芽刻一个即可。5.2摘心主枝新梢长到50cm~60cm时进行摘心,以摘除带3片~4片叶的新梢为宜。培养2~3个发育枝。5.3拉枝拉枝在9月中旬到10月底进行。主枝与中心干基角保持在70°~80°;大型抚养枝拉枝90°~100°。5.4短截冬季对培养中心干或主枝的幼树应适当短截三分之一,培养一、二级侧枝;中庸枝缓放不短截培养小型结果枝组。强旺枝留枝下芽,中庸枝留两侧芽。6方法步骤6.1第1年整形修剪苗木定植后选饱满芽定干,定干高度为苗高的1/2~1/3,冬季主干在高1.5m~1.8m处,选留饱满芽部位进行短截。苗木主干高度达不到1.5m的可短截后再培养一年,直到达到定干高度。6.2第2年整形修剪生长季节在主干高1.5m~1.8m处选留不同方向的3个~4个枝条作为第一层主枝培养。9月~10月拉枝,主枝与中心干夹角保持在70°~80°为宜。同时对竞争枝、徒长枝进行扭枝,扭枝角度180°,其余枝条作为辅养枝使其夹角保持在90°~100°为宜。冬季修剪时在中心干高3.4m~3.6m处选留饱满芽,在芽以上部位进行短截。6.3第3年整形修剪春季萌芽前对主枝上光秃部位每隔50cm~60cm选一饱满芽刻芽,促发枝条;生长季节在中心干高2.7m~3.0m处选留不同方向的2个~3个枝条作为第二层主枝培养。8月~9月拉枝、扭枝,方法同6.2。冬季修剪时在中心干高5.0m~5.4m处选留饱满芽,在芽以上部位进行短截。6.4第4年~第5年整形修剪生长季节在中心干高6.2m~6.5m处选留不同方向的1个~2个枝条作为第三层主枝培养。根据枝条分布情况,逐步疏除直立枝、竞争枝、重叠枝、细弱枝、过密枝、病虫枝等。经过5年的整形修剪,薄壳山核桃主干分层形树形基本形成。?
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白及(Bletillastriata)林下种植时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的防控原则、防控对象、防控方法、监测调查、档案管理等。本文件适用于安徽省林下白及种植过程中病虫害综合防控。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3095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GB5084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T8321农药合理使用准则GB15618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NY/T393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NY/T394绿色食品肥料使用准则NY/T1276农药安全使用规范总则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农药安全间隔期pesticidesafetyintervaltime最后一次施农药至植物收获时允许的间隔天数,即自喷药后到残留量降到最大允许残留量所需间隔时间。3.2生态防控ecologicalpestcontrol综合运用生态学原理和技术手段,系统性地预防、控制和管理生态系统中的有害因素,以维护和保护生态环境。4防控原则4.1预防优先选择健壮种苗和优良的林地环境。4.2多样化种植实行生态化轮作、间作。4.3多种防控结合物理防控、生物防控为主,化学防控为辅。5防控对象5.1病害主要病害有细菌性软腐病、炭疽病、叶褐斑病等。5.2虫害主要虫害有金龟子、金针虫、蝼蛄、地老虎等。6防控方法6.1生态防控6.1.1林地选择选择坡度小于20°,以及土层深厚、肥沃、疏松、排水性好的沙壤土林地,土壤pH值6.5~7.0,郁闭度0.3~0.7,空气质量符合GB3095要求,灌溉水质符合GB5084要求,土壤环境质量符合GB15618要求。6.1.2土壤处理定植前,提前30d彻底清除林下枯枝残叶和杂草,深翻20cm~30cm,边翻边撒生石灰50kg/667m2~75kg/667m2,或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按照药土比1:250的比例进行拌土,然后顺垄撒施。6.1.3种茎选择选择外形整齐、芽头饱满、无病虫害、无损伤、健壮的种茎。6.2物理防控6.2.1性诱采用性诱剂诱捕金龟子、地老虎等害虫。每667m2放置诱捕器1个,及时更换诱芯,诱捕器宜放置在白及植株顶部10cm~15cm处。6.2.2灯诱每2hm2~3hm2放置1台诱虫灯,诱捕金龟子等。6.2.3食诱放置装有糖醋液、口径8cm~10cm的容器,每667m2放置10个~15个,位置宜高出白及植株顶部10cm~15cm,糖醋液配制比例为糖:醋:水=5:1:1或者糖:醋:酒:水=2:1:1:3。适时更换糖醋液,及时清理虫体。6.2.4色诱放置20cm×30cm的黄色粘虫板30块/667m2~35块/667m2,位置宜高出白及植株顶部10cm~15cm,诱杀害虫,及时更换。6.3生物防控6.3.1保护天敌在白及的种植区域周边,种植油菜、紫云英等蜜源植物,营造保护白及害虫的天敌生长繁育的生态环境。6.3.2释放天敌释放人工饲养的赤眼蜂、瓢虫等白及害虫的天敌,防治害虫。6.4化学防控当有害生物暴发、物理防控与生物防控难以控制时,实行化学防控。6.4.1有害生物急剧扩展时,宜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苦参碱(0.3%~0.5%)稀释800~1000倍后喷洒叶面。6.4.2禁止使用高毒、低毒高残留化学农药,提倡农药的交替使用。农药安全间隔期应符合GB/T8321、NY/T1276、NY/T393的相关规定。7监测调查7.1日常巡查在生长期(3月~7月)巡查白及植株的叶片、茎和根部,及时发现病害或虫害。7.2专项调查突发病害或虫害,组织技术人员开展专项调查。7.3分析预测将观察到的病害和虫害情况包括症状、受感染部位、感染程度等信息记录下来,以确定最适合的防治方法。8档案管理8.1信息记录记录生态环境信息;记录病虫发生情况;记录农药使用情况。8.2档案留存纸质档案、数字档案要适当的备份和保护,以防止丢失或损坏。
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魔芋(Amorphophalluskonjac)林下生态栽培的术语和定义、林地选择、种植模式、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采收、贮藏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安徽省范围内林下魔芋生态栽培。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3095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5084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15618土壤环境质量标准NY/T393农药使用准则NY/T496肥料合理使用准则通则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郁闭度canopydensity指森林中乔木树冠遮蔽地面的程度。3.2种芋seedtube指用于繁殖魔芋的材料,包括大、中、小球茎,根状茎及试管球茎。3.3轮作croprotation在同一块林地上有顺序地在季节间、年度间或经营周期间轮换种植不同作物或复种组合的种植方式。4林地选择4.1林分种类与郁闭度宜选择海拔300m以上的阔叶林地,郁闭度在0.5~0.7。4.2林地环境土壤环境质量符合GB15618规定;环境空气质量符合GB3095规定;灌溉水质符合GB5084规定。4.3林地土壤林地坡度小于25°,pH值6.0~7.0,土层深度大于30cm,土壤疏松、肥沃,排灌方便。5种植模式5.1轮作选择近三年没有种植过魔芋的林地来种植魔芋,成熟采收后再轮作其他作物。5.2间作魔芋适宜与玉米、大豆等进行间作。6栽培技术6.1林地清理清除林下石块、树蔸、灌木、杂草等。6.2整地——15°~25°,整成水平梯地,边坡保留生草带,做好水土保持措施。——小于15°,全面翻耕栽种地块,深度30cm,将土块打碎整平,且做好水土保持措施。6.3土壤消毒土壤翻耕后应进行土壤消毒,每667m2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或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70%敌克松可湿性粉剂250g~300g,拌细土30kg,均匀撒施,也可沟施或穴施。6.4施基肥结合整地施入基肥,每667m2施无害化农家肥或林下腐殖质2500kg,25%三元复合肥40kg~50kg,禁用鸡粪和碳酸氢铵,用化学肥料应符合NY/T496准则。6.5做畦、起垄6.5.1平畦坡度较大的林地,采用开沟平畦方式栽培,根据现有林木行距确定畦宽和魔芋株行距,三角形配置栽植穴。6.5.2起垄缓坡林地,采用深沟高垄方式栽培,根据现有林木行距确定垄宽,垄高15cm~20cm,每垄栽种2行~3行魔芋。6.6种芋6.6.1种芋选择6.6.1.1选择芋龄较小、膨大率高的块茎作种芋。6.6.1.2选择芽窝小、口平、顶芽粗壮、表面光滑、无病疤、无伤疤的芋种。6.6.1.3芋种大小在100g~200g范围内。6.6.2种芋处理6.6.2.1播种前将种芋在阳光下摊晒2d以上,杀死种芋细菌。6.6.2.2种芋经过摊晒后用25%多菌灵500倍液浸泡5min,或用生物杀菌剂1000万单位农用链霉素可温性粉剂兑水20kg浸泡30min,晒干后备用。6.6.2.3播种前15d~20d,采用室内保温催芽法催芽:将处理好的种芋排放到稻草上,覆盖一层干谷壳;或者用苗床、拱膜覆盖方式,床温保持18℃~25℃,将种芋埋于疏松土壤中并保持田间持水量70%左右,当种芽长出1cm~3cm即可用于种植。6.7种植6.7.1种植时间——海拔500m以下,在3月上、中旬;——海拔500m~800m,在3月中、下旬;——800m以上,在3月下旬。6.7.2种植密度——种芋100g~200g,行距55cm,株距35cm,每667m2密度1700株;——种芋200g~400g,行距55cm~60cm,株距40cm~45cm,每667m2密度1225株~1500株。6.7.3种植将种芋倾斜放置,与地面倾斜角为45°;种芋顶部朝向一个方向,平地的朝向南方,坡地的则朝向坡顶方向;种芋播种深度为15cm~20cm;种后盖土,大种芋盖土厚度10cm,芋鞭及小种芋盖土厚度5cm。6.8种后管理6.8.1培土6.8.1.1采取高垄栽培的,播种时培土起垄,垄高达到10cm~15cm。6.8.1.2出苗后至封行前,结合除草进行培土,将垄增高5cm~8cm。6.8.1.3暴雨后,进行培土以防止土壤板结,保持垄高。6.8.2除草6.8.2.1林下魔芋地块,在种植前7d~l0d或在魔芋出苗前选用20%百草枯水剂600倍进行田间喷雾除草。6.8.2.2魔芋出苗后至封行前,进行人工除草,除草时应注意防止魔芋植株及根系受到伤害。6.8.3覆盖魔芋出苗后至封行前,将稻草、麦秆、油菜秆或杂草等均匀铺于林地,厚度为5cm左右。6.8.4追肥6.8.4.1时间7月上旬、8月上旬分两次根部追施尿素,每667m2每次追施5kg~8kg;7月中旬以后每20d~25d用磷酸二氢钾(0.5%)叶面追施1次,连追2次~3次。6.8.4.2方法a)根部追肥:魔芋出苗后进行根部追肥,方法是将商品肥(尿素等)均匀撒施在魔芋株行间,松土覆盖,切忌接触叶柄基部。b)叶面追肥:叶面追肥宜与防治魔芋病虫害药剂混配施用,即在进行魔芋病虫害药剂防治时,配制好药剂后,再将叶面肥按浓度要求与药剂混合均匀,再向叶面喷施。6.8.5水分管理6.8.5.1排渍地势较低的地块,要注意开好围沟、厢沟及腰沟,确保在暴雨或持续阴雨过后,排水通畅、不积水。6.8.5.2灌溉持续干旱时要及时引水灌溉。6.8.6清理病株在魔芋生长过程中,应保持魔芋地块清洁卫生,及时除草;随时巡查魔芋生长情况,若发现病株,及时挖起、移出、在远处烧毁,对病株周围土壤用生石灰或其它药剂进行消毒处理。7病虫害防治7.1主要病虫害种类主要病害有软腐病、根腐病、叶枯病等;主要虫害有斜纹夜蛾、甘薯天蛾、地老虎、蛴螬等。7.2防治原则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控原则。以农业防治和物理防治为基础,科学使用化学农药,有效控制病虫害。7.3农业防治选择抗(耐)病虫的品种,精选种芋;在适宜生长区域发展魔芋,深沟高垄,清洁地块,增施生物有机肥,实施轮作制度。7.4物理防治人工捕杀幼虫;采用频振式杀虫灯、黑光灯、防虫网等方法诱杀蛴螬、甘薯天蛾等害虫的成虫。7.5化学防治播种期注意防治地下害虫危害,出苗后注意防治软腐病、叶枯病、根腐病等主要病害和斜纹夜蛾、甘薯天蛾等主要虫害。农药使用应符合NY/T393农药使用准则。8采收8.1采收期采收商品芋,在魔芋植株地上部分干枯10d后进行;采收种芋,在植株地上部分干枯20d后进行,也可在第二年2月~3月份进行。宜选择天气晴好、土壤干燥时进行采挖。8.2采收方法先割除魔芋地上枯株;再从侧面向内细心开挖,轻拿轻放,避免挖伤、碰伤魔芋;就地晾晒;剔除染病、损伤的魔芋。8.3采后处理先对魔芋进行分级;再将魔芋摊晾在避雨、通风的地方进行自然风干,至重量减轻15%左右。9贮藏9.1贮藏条件温度10℃左右,相对湿度70%~80%,能通风换气的环境。9.2贮藏方法根据具体情况选用室内堆藏、室内沙藏、地窖贮藏等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