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随时随地查标准

QQ交流1群(已满)

QQ群标准在线咨询2

QQ交流2群

购买标准后,可去我的标准下载或阅读

T/BEA 40002-2025 测控保通道测试设备测试方法 现行 发布日期 :  2025-06-05 实施日期 :  2025-06-05

1范围本规范规定了测控保通道测试设备的性能指标、测试条件、测试项目、测试方法、测试结果的处理。本规范适用于新研制(新购置)、使用中、修理后的测控保通道测试设备的测试。2规范性引用文件本规范引用了下列文件。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规范;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范。DTU_100042CORTEXCRT使用说明书STI_100013CORTEXCRT通信协议3术语定义3.1保通道测试设备保通道测试设备集成了上变频、下变频及中频基带功能,实现射频/中频信号的相互转换,完成遥测、遥控信号调制解调等功能。3.2标准USB模式标准USB模式是一种测控通信体制,相对于不同功能采取不同载波的方式,USB体制所体现的是“统一载波”的特点,在同一个S波段载波上使用多种频率的副载波进行不同信号的调角,以实现多路信号的频分复用传输。3.3非相干扩频模式非相干扩频体制是一种测控通信体制,该体制下的信息数据时钟与伪随机码时钟异步,通过增加伪随机码可以实现抗干扰、码分多址等优点。4符号和缩略语USB–UnifiedSBand,统一S波段测控体制PCM-PulseCodeModulation,脉冲编码调制PSK-Phase-shiftKeying,相移键控BPSK-BinaryPhaseShiftKeying,二进制相移键控PM-PhaseModulation,相位调制CDMA-CodeDivisionMultipleAccess,码分多址5系统架构保通道测试设备集成了上变频、下变频及中频基带功能,实现射频/中频信号转换,标准USB体制模式、非相干扩频体制模式等多种体制下,遥测、遥控信号调制解调等功能。每台设备根据设备硬件配备的不同具备不同的工作模式。包含三个模块,上变频模块、下变频模块、基带模块,并可根据需求扩展模块数量。具备RJ45网口,可实现远控软件的远程控制。图1设备原理框图6功能要求测控保通道设备主要完成测试过程中的S波段射频上、下行信号通道的频率变换、通道增益的设置,完成测控基带信号的上、下行信号编码、调制和发射,已经接收、解调和解码。7技术指标7.1上变频模块a)输入信号标称频率:70MHz;b)输入信号带宽:20MHz;c)输出信号频率:S频段;d)频率设置步进:1kHz;e)1dB压缩点输出功率:≥+0dBm;f)输出功率平坦度:≤1dB/20MHz;g)增益控制范围:30dB;h)增益步进:1dB;7.2下变频模块a)输入信号频率:S频段;b)频率设置步进:1kHz;c)输入信号带宽:20MHz;d)输出标称频率:70MHz;e)频率设置步进:1kHz;f)1dB压缩点输出功率:≥+0dBm;g)输出功率平坦度:≤1dB/20MHz;h)增益控制范围:60dB;i)增益步进:1dB。7.3基带标准USB模式a)信号体制:PCM-PSK-PM;b)中频频率:70MHz;c)中频输出功率:-30~0dBm;d)码型:NRZ-L/S;e)遥测格式:帧长128~1024字节;f)遥测码速率:1024bps~64kbps;g)遥控码速率:100bps~8kbps;h)遥测副载波频率:8kHz~100kHz;i)遥控副载波频率:8kHz~100kHz;j)载波多普勒频偏:0~±500kHz;k)载波多普勒变化率:0~±32kHz/s;l)捕获灵敏度:优于-80dBm;m)Eb/N0较理论值恶化≤2.5dB。7.4基带非相干扩频模式a)信号体制:PCM-CDMA-BPSK;b)中频频率:70MHz;c)中频输出功率:-30~0dBm;d)码型:NRZ-L;e)遥测格式:帧长4~1024字节;f)遥测码速率:32bps~64kbps;g)遥控码速率:8bps~8kbps;i)载波多普勒频偏:0~±500kHz;j)载波多普勒变化率:0~±32kHz/s;k)捕获灵敏度:优于-80dBm;l)载波抑制:≥30dB;m)Eb/N0较理论值恶化≤2.5dB。8测试项目8.1性能测试项目表1性能测试项目及相应条件与制约性能测试项目测试条件与制约上变频模块??输出频率范围:S频段;输出频率步进:1kHz;??增益控制范围:30dB;增益步进:1dB;??带宽(输入信号):20MHz;带内平坦度:≤1dB/20MHz;??1dB压缩点输出功率:≥1dBm。下变频模块??接收频率范围:S频段;接收频率步进:1kHz;??增益控制范围:60dB;增益步进:1dB;??带宽(输入信号):20MHz;带内平坦度:≤1dB/20MHz;??1dB压缩点输出功率:≥1dBm。基带模块??中频输出功率:-30~0dBm,精度±3dBm,可调;??中频输出频率:70MHz,精度±0.1MHz。标准USB模式??载波多普勒频偏:0~±500kHz;??载波多普勒变化率:0~±32kHz/s;??捕获灵敏度:优于-80dBm;??Eb/N0较理论值恶化≤2.5dB。非相干扩频模式??载波多普勒频偏:0~±500kHz;??载波多普勒变化率:0~±32kHz/s;??捕获灵敏度:优于-80dBm;??载波抑制:≥30dB;??Eb/N0较理论值恶化≤2.5dB。8.2功能测试项目表2功能测试项目及相应名称功能测试项目测试项目名称标准USB模式??遥测接收正常性检查;??遥控发送正常性检查;非相干扩频模式??遥测接收正常性检查;??遥控发送正常性检查;9环境条件环境温度:20℃±5℃;环境湿度:<80%;供电电源:交流电压220V±10V,频率50Hz±1Hz;其他:周围无影响测量系统正常工作的机械振动和电磁干扰。10测试用设备校准用设备应经计量技术机构检定(校准),满足使用要求,并在有效期内。校准用设备的测量范围应覆盖被校保通道测试设备的测量范围,并具有足够的分辨力、准确度和稳定性。各测试设备在测试之前需要预热30分钟以上方可进行测试。表3测试所需设备清单序号仪器名称性能指标数量1频谱分析仪频率范围:覆盖S频段1台2功率计频率范围:覆盖S频段1台3信号源频率范围:覆盖S频段1台4综合基带设备频率范围:70MHz±10kHz;功率范围:-70~0dBm;具有USB测控体制、非相干扩频测控体制。1台11测试方法11.1上变频模块检查11.1.1输出频率范围及步进用电缆将上变频模块输入、输出分别与信号源、频谱分析仪连接,测试连接框图如图11-1所示;设置信号源输出单载波,信号频率为70MHz,输入功率0dBm;通过控制软件调节变频器输出频率,使用频谱分析仪测试输出信号频率及步进量;记录频谱分析仪在对应设置输出频率进行记录。图11-1上变频模块输出频率范围及步进检查测试连接框图11.1.2增益控制范围及步进用电缆将上变频模块输入、输出分别与信号源、功率计连接,测试连接框图如图11-2所示;设置信号源输出单载波,信号频率为70MHz,信号功率0dBm;通过控制软件设置变频器输出频率,增益分别设置为0dB,10dB,11dB,12dB,20dB,30dB;记录功率计在对应设置增益的输出信号功率测试值进行记录。图11-2上变频模块增益控制范围及步进检查测试连接框图11.1.3信号带宽及带内平坦度用电缆将上变频模块输入、输出分别与信号源、频谱分析仪连接,测试连接框图如图11-3所示;通过控制软件设置增益为0dB;信号源输出改为70M±10M扫频模式,输出功率设为0dBm;设置频谱分析仪中心频率;记录带内增益最大值下降3dB后的带宽;记录带内增益最大值及最小值,做差即为带内起伏;按公式(1)计算带内平坦度,将测试结果进行记录。带内平坦度(dB/Mhz)=(带内起伏(dB))/(3dB带宽(MHz))(1)图11-3上变频模块信号带宽及带内平坦度检查测试连接框图11.1.41dB压缩点输出功率用电缆将上变频模块输入、输出分别与信号源、功率计连接,测试连接框图如图11-4所示;设置信号源输出单载波,信号频率为70MHz,信号功率-40dBm;通过控制软件设置变频器输出频率,增益设置为10dB,此时在功率计上应观察到输出功率为-30dBm;保持10dB增益不变,逐渐增大信号源输出信号的功率,当出现输入输出间增益降低到9dB时,将该时刻输出功率值记录于附表4中;修改信号源输出信号功率为-30dBm和-20dBm,重复上述过程,将测试结果进行记录。图11-4上变频模块信号带宽及带内平坦度检查测试连接框图11.2下变频模块检查11.2.1接收频率范围及步进用电缆将下变频模块输入、输出分别与信号源、频谱分析仪连接,测试连接框图如图11-5所示;设置信号源输出信号频率,输出功率0dBm;通过控制软件调节变频器输出频率;记录频谱分析仪在对应设置输入频率的测试值进行记录。图11-5下变频模块接收频率范围及步进检查测试连接框图11.2.2增益控制范围及步进用电缆将下变频模块输入、输出分别与信号源、功率计连接,测试连接框图如图11-6所示;设置信号源输出信号功率及信号频率;通过控制软件设置下变频器输出频率为70MHz,分别设置增益值为0dB,10dB,11dB,12dB,20dB,40dB,60dB;记录功率计在对应设置增益的输出信号功率测试值进行记录。图11-6下变频模块增益控制范围及步进检查测试连接框图11.2.3信号带宽及带内平坦度用电缆将下变频模块输入、输出分别与信号源、频谱分析仪连接,测试连接框图如图11-7所示;在客户端软件中,设置增益为0dB;信号源输出改为扫频模式,输出功率设为0dBm;频谱分析仪中心频率设置为70MHz;记录带内增益最大值下降3dB后的带宽;记录带内增益最大值及最小值,做差即为带内起伏;按公式(1)计算带内平坦度,将测试结果进行记录。图11-7下变频模块信号带宽及带内平坦度检查测试连接框图11.2.41dB压缩点输出功率用电缆将下变频模块输入、输出分别与信号源、功率计连接,测试连接框图如图11-8所示;设置信号源输出单载波信号功率-40dBm;通过控制软件设置变频器输出频率为70MHz,增益设置为10dB,此时在功率计上应观察到输出功率为-30dBm;保持10dB增益不变,逐渐增大信号源输出信号的功率,当出现输入输出间增益降低到9dB时,将该时刻输出功率值记录于附表8中;修改信号源输出信号功率为-30dBm和-20dBm,重复上述过程,将测试结果进行记录。图11-8上变频模块信号带宽及带内平坦度检查测试连接框图11.3基带模块接口电性能检查11.3.1中频输出功率准确度用电缆将基带模块输出与功率计连接,测试连接框图如图11-9所示;分别设置遥控用调制中频单载波信号功率为0dBm,-10dBm,-20dBm,-30dBm;用功率计测量中频单载波信号的输出功率并记录于附表9中,测量结果与设置值偏差在±3dB内方为合格。图11-9基带模块中频输出功率准确度测试连接框图11.3.2中频输出频率准确度用电缆将基带模块输出与频谱分析仪连接,测试连接框图如图11-10所示;设置设备工作时钟为内参考时钟;设置遥控用调制中频单载波信号频率为70MHz,信号功率为0dBm;用频谱分析仪测量中频单载波信号的输出频率并记录于附表10中,测量结果与设置值偏差在±0.1MHz范围内方为合格。图11-10基带模块中频输出频率准确度测试连接框图11.4标准USB模式性能检查11.4.1载波多普勒频偏用电缆将信号源输出与基带模块遥测中频输入连接,测试连接框图如图11-11所示;设备加电后,运行保通道测试设备中标准USB模式菜单;设置信号源调制输出信号电平为-30dBm;分别设置信号源调制中频和基带模块解调中频频率为70MHz;在信号源中设置频率偏移的预设值;将信号源通道与下基带模块接收通道参数相匹配;此时观察基带模块载波锁定的状态显示和数据显示,软件界面应显示已锁定状态的绿灯并且数据接收正常;待设备锁定后将频偏捕获值测试结果进行记录。图11-11标准USB模式载波多普勒频偏检查测试连接框图11.4.2载波多普勒变化率用电缆将综合基带设备中频输出与基带模块遥测中频输入连接,测试连接框图如图11-12所示;设备加电后,运行保通道测试设备中标准USB模式菜单,并将综合基带设备设置为USB测控体制;软件加载完成后,设置中频调制输出信号电平为-30dBm;设置调制中频多普勒预置为0,多普勒变化范围±500kHz,多普勒模拟使能为三角或正弦,设置多普勒变化率;将上行遥测模拟通道与下行遥测接收通道参数相匹配;将载波锁定的状态显示和数据接收进行记录。图11-12标准USB模式载波多普勒变化率检查测试连接框图11.4.3捕获灵敏度用电缆将综合基带设备中频输出与基带模块遥测中频输入连接,测试连接框图如图11-13所示;设备加电后,运行保通道测试设备中标准USB模式菜单,并将综合基带设备设置为USB测控体制;设置综合基带设备噪声输出功率密度为-90dB/Hz;设置综合基带设备输出调制中频信号的初始功率为-140dBm,逐渐增大信号的电平强度,在保通道测试设备软件中观察锁定状态与实时误码率,当可以捕获锁定并且误码率小于10-6时,记录此时综合基带设备中频输出的功率电平进行记录。图11-13标准USB模式捕获灵敏度检查测试连接框图11.4.4Eb/N0恶化值(1)标定综合基带输出信号Eb/N0用电缆将设备中频输出与频谱分析仪连接,测试连接框图如图11-14(a)所示;设备加电后,运行保通道测试设备中标准USB模式菜单;分别设置遥控输出信号电平、调制码型、码速率、副载波频率等相应的参数;设置频谱分析仪中心频率为已调信号的载波频率,设置扫描带宽使得信号能完整的显示在频谱分析仪屏幕上;进入频谱分析仪信道功率ChannelPower测量模式,适当选取信道积分带宽ChanIntegBW,使测量窗口包含信号的整个包络,读取频谱分析仪显示的功率值,记为信号平均功率S(单位:dBm);进入频谱分析仪信道功率ChannelPower测量模式,适当选取信道积分带宽ChanIntegBW,使测量窗口聚焦在偏离主信号一定位置的噪声频段上,读取频谱分析仪显示的功率谱密度值,记为噪声功率谱密度N0(单位:dBc/Hz);按公式(3)计算Eb/N0值,标定综合基带设备。Eb/N0(dB)=S-10lgRb-N0(3)式中:S——信号平均功率,dBm;Rb——数据码率,bps;N0——噪声谱密度,dBc/Hz。图11-14(a)标准USB模式Eb/N0值检查测试连接框图(2)计算基带模块Eb/N0较理论值恶化用电缆将设备中频输出与中频输入连接;测试固定输入Eb/N0情况下,基带模块遥测接收误码率;根据误码率计算产生该误码率的Eb/N0理论值:在Matlab软件中输入bertool命令,查找该误码率对应的Eb/N0理论值;使用标定测试值减去理论值即为Eb/N0恶化值进行记录。11.5非相干扩频模式性能检查11.5.1载波多普勒频偏用电缆将信号源输出与基带模块遥测中频输入连接;设备加电后,运行保通道测试设备中非相干扩频模式菜单;设置信号源调制输出信号电平为-30dBm;设置信号源噪声源输出,观察软件显示C/N0值,使C/N0=40dB/Hz;分别设置信号源调制中频和基带模块解调中频频率为70MHz;在信号源中设置频率偏移的预设值;将信号源通道与下基带模块接收通道参数相匹配;此时观察载波锁定的状态显示和数据显示,软件界面应显示已锁定状态的绿灯并且数据接收正常;待设备锁定后将捕获值测试结果进行记录。11.5.2载波多普勒变化率用电缆将综合基带设备中频输出与基带模块遥测中频输入连接;设备加电后,运行保通道测试设备中非相干扩频模式菜单,并将综合基带设备设置为非相干扩频体制;设置综合基带设备中频调制输出信号电平为-30dBm;设置综合基带设备的噪声源输出,观察软件显示C/N0值,使C/N0=40dB/Hz;设置调制中频多普勒预置为0,多普勒变化范围±500kHz,多普勒模拟使能为三角或正弦,设置多普勒变化率;将上行遥测模拟通道与下行遥测接收通道参数相匹配;将载波锁定的状态显示和数据接收显示进行记录。11.5.3捕获灵敏度用电缆将综合基带设备中频输出与基带模块遥测中频输入连接;设备加电后,运行保通道测试设备中非相干扩频模式菜单,并将综合基带设备设置为非相干扩频体制;设置综合基带设备噪声输出功率密度为-90dB/Hz;设置综合基带设备输出调制中频信号的初始功率为-140dBm,逐渐增大信号的电平强度,在保通道测试设备软件中观察锁定状态与实时误码率,当可以捕获锁定并且误码率小于10-6时,记录此时综合基带设备中频输出的功率电平进行记录。11.5.4载波抑制度用电缆将设备中频输出与频谱分析仪连接;设备加电后,运行保通道测试设备中非相干扩频模式菜单;设置基带模块输出70MHz单载波,输出电平-30dBm,信号不加调,用频谱分析仪测量载波功率;保持载波设置不变,信号加扩,用频谱分析仪测量此时载波功率;两者的差值即载波抑制,测试结果进行记录。11.5.5Eb/N0恶化值测试方法同11.4.4,测试结果进行记录。11.6标准USB模式功能检查11.6.1遥测接收正常性检查用电缆将综合基带设备遥控输出与保通道测试设备基带模块遥测输入连接;设备加电后,运行保通道测试设备中标准USB模式菜单,并将综合基带设备设置为USB测控体制;设置综合基带设备调制器输出信号电平为-30dBm,频率70MHz,输出遥控加调;设置设备解调方式PM,操作模式Automatic;设置基带设备遥控参数和遥测解调参数:副载波、码率、码型、帧长、帧同步字、信号体制;此时设备载波锁定指示、位同步指示、帧同步指示应显示锁定状态;在软件界面检查解调出的遥测数据,帧头应与设置值一致,将测试结果进行记录。11.6.2遥控发送正常性检查用电缆将设备中频遥控输出与遥测中频输入连接;设备加电后,运行保通道测试设备中标准USB模式菜单;软件加载完成后,设置调制器输出信号电平为-10dBm;分别设置遥控调制码型、码速率、副载波频率等相应的参数;观测遥控发令是否正确;观察控制软件遥测中频输入的状态显示和数据显示;判断遥测接收到的遥控发送数据是否正确进行记录。11.7非相干扩频模式功能检查11.7.1遥测接收正常性检查用电缆将综合基带设备遥控输出与保通道测试设备基带模块遥测输入连接;设备加电后,运行保通道测试设备中非相干扩频模式菜单,并将综合基带设备设置为扩频测控体制;设置综合基带设备调制器输出信号电平为-30dBm,遥控通道扩频伪码与设备遥测通道扩频伪码设置相同;设置遥控参数和遥测解调参数:扩频码率、码率、帧同步字、码型、信号体制。此时设备载波锁定指示、码同步指示、帧同步指示应显示锁定状态;在软件界面检查解调出的遥测数据,帧头应与设置值一致,将测试结果进行记录。11.7.2遥控发送正常性检查用电缆将设备中频遥控输出与遥测中频输入连接;设备加电后,运行保通道测试设备中非相干扩频模式菜单;软件加载完成后,设置调制中频输出电平为-20dBm;分别设置遥控调制伪码速率、信息速率等相应的参数;观测遥控发令是否正确;观察控制软件遥测中频输入的状态显示和数据显示;判断接收到的遥控发送数据是否正确进行记录。12测试结果处理和测试周期12.1测试结果处理经测试的模拟器应出具测试报告,测试报告的记录格式可见附录。12.2测试周期建议复测时间间隔为一年。——————————以下空白

定价: 0元 / 折扣价: 0

在线阅读 收 藏
T/BEA 40003-2025 测控设备抗干扰能力测试平台校准规范 现行 发布日期 :  2025-06-05 实施日期 :  2025-06-05

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测控设备抗干扰能力测试平台的校准条件、校准项目、校准方法等方面的要求。本标准适用于测控设备抗干扰能力测试平台的校准。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标注日期的引用文件,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标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JJF1001通用计量术语及定义JJF1188-2008无线电计量名词术语及定义GJB3756A-2015测量不确定度的表示及评定3概述测控设备抗干扰能力测试平台具备接收、输出宽频干扰信号能力,重点解决信号接收、分析、记录和模拟干扰信号输出的问题。平台可完成对测控设备抗干扰能力的测试验证,也可用于电磁环境测试、干扰排查等场景。测控设备抗干扰能力测试平台由系统硬件主机和主机软件组成,系统组成框图如图1所示。(1)系统硬件主机:系统接收,主要完成输入射频信号的接收、下变频,变成数字信号,进行频谱分析、采集存储、信号识别等功能,并将分析的结果进行显示和记录;系统发射,生成自主编辑的干扰信号或使用存储的信号构建干扰数据,完成数模转换,并经过上变频以及功率放大等处理后进行信号发射。(2)主机软件:运行在CPU和GPU之上,主要完成系统的配置及控制,采集信号的分析、处理、记录、显示,发射信号的回放管理或信号编辑,记录数据的事后分析处理等功能。记录、显示,发射信号的回放管理或信号编辑,记录数据的事后分析处理等功能。图1测控设备抗干扰能力测试平台组成框图4计量特性a)输出信号频率频率范围:30MHz~40GHz;频率准确度:±1×10-7~±1×10-8。b)测量信号频率频率范围:30MHz~40GHz;频率准确度:±1×10-7~±1×10-8。c)输出信号功率功率范围:-20dBm~+10dBm;最大允许误差:±0.5dB~±1dB。d)测量信号功率功率范围:-60dBm~0dBm;最大允许误差:±0.5dB~±2dB。5校准条件5.1校准环境环境温度:20℃±5℃;环境湿度:≤80%;供电电源:交流电压220V±10V,频率50Hz±1Hz;其他:周围环境无影响系统正常工作的机械振动和电磁干扰。5.2校准用设备要求校准用设备经过计量技术机构检定(校准),满足使用要求,并在使用有效期内,各校准用设备在校准之前需要预热30分钟以上。表1校准用设备清单序号仪器名称性能指标数量1微波信号源输出频率范围:覆盖30MHz~40GHz;参考时基:<3×10-8/年;频率设置分辨力:0.001Hz;输出功率范围:-130dBm~+30dBm;输出功率最大允许误差:±0.6dB~±1.5dB;输出功率分辨力:0.01dB;1台2频谱仪测量频率范围:覆盖30MHz~40GHz;分辨力带宽:1Hz~10MHz;1台3功率计(含功率传感器)频率范围:覆盖30MHz~40GHz;测量功率范围:覆盖-60dBm~+10dBm;测量功率最大允许误差:0.067dB~0.260dB(k=2);分辨力:0.01dB;1套410MHz铷钟老化率:<5×10-10/年;<5×10-11/月(连续工作1个月)。1台6校准项目和校准方法6.1校准项目表2校准项目表序号测试项目1外观及工作正常性检查2输出信号频率3测量信号频率4输出信号功率5测量信号功率6.2外观及工作正常性检查a)被校测控设备抗干扰能力测试平台应带有必要的附件;b)被校测控设备抗干扰能力测试平台面板各按键、开关等应调节正常,不应有影响电气性能的机械损伤;c)被校测控设备抗干扰能力测试平台通电后应能正常工作、显示清晰;d)被校测控设备抗干扰能力测试平台按照技术说明书要求(一般为30分钟~60分钟)完成预热;e)检查结果计入附录A表A.1。6.3输出信号频率的校准a)校准连接图2输出信号频率的校准连接图b)校准步骤1)频谱仪外接铷钟作为外参考;2)设置测控设备抗干扰能力测试平台输出单音信号,输出频率30MHz定频,输出功率-10dBm;3)频谱仪使用marker中的counter模式,设置对应中心频点30MHz,调整扫频宽度至合适位置,分辨力带宽1Hz,使用峰值搜索功能读出功率峰值处的频率值f0,并计入附录A表A.2;4)更改频率为600MHz、2.3GHz、4GHz、8GHz、13GHz、20GHz、26GHz、40GHz,重复2)~3)步骤。6.4测量信号频率的校准a)校准连接图3测量信号频率的校准连接图b)校准步骤1)微波信号源外接铷钟作为外参考;2)设置微波信号源输出单载波信号,输出频率30MHz,输出功率为-10dBm;3)设置测控设备抗干扰能力测试平台对应的中心频点30MHz,合理设置分析带宽,读出识别到的功率峰值处的频率值f0,并计入附录A表A.3;4)更改频率为600MHz、2.3GHz、4GHz、8GHz、13GHz、20GHz、26GHz、40GHz,重复2)~3)步骤。6.5输出信号功率的校准a)校准连接图4输出信号功率的校准连接图b)校准步骤1)对功率计和功率传感器进行校零与校准;2)设置测控设备抗干扰能力测试平台输出单音信号,输出频率30MHz定频,输出功率+10dBm;3)设置功率计通道对应的频率值30MHz,读出频率值P0,并计入附录A表A.4;4)更改测控设备抗干扰能力测试平台输出频率为2.3GHz、26GHz、40GHz,重复2)~3)步骤;5)更改测控设备抗干扰能力测试平台输出功率为0dBm、-10dBm、-20dBm,重复2)~4)步骤。6.6测量信号功率的校准a)校准连接图5a标准功率计校准微波信号源输出功率图5b测量信号功率的校准b)校准步骤1)对功率计和功率传感器进行校零与校准;2)微波信号源输出单载波信号至功率计,输出频率30MHz,输出功率0dBm;3)设置功率计通道频率值30MHz,由功率计对微波信号源进行该频点下的0dBm功率校准,调整微波信号源输出功率至功率计示值为0dBm,记录此时微波信号源输出功率值并计入附录A表A.5;4)功率校准后,微波信号源输出设置保持不变,输入至测控设备抗干扰能力测试平台;5)设置测控设备抗干扰能力测试平台对应的中心频点30MHz,合理设置分析带宽,读出识别到的功率峰值处的功率值P0,并计入附录A表A.5;6)更改微波信号源输出频率为2.3GHz、26GHz、40GHz,重复2)~3)步骤;7)更改微波信号源输出功率为-20dB、-40dB、-60dB,重复2)~4)步骤。7校准结果的处理校准后,出具校准证书。校准证书至少应包含以下信息:a)标题:“校准证书”;b)实验室名称和地址;c)进行校准的地点(如果与实验室的地址不同);d)证书的唯一性标识(如编号),每页及总页数的标识;e)客户的名称和地址;f)被校对象的描述和明确标识;g)进行校准的日期,如果与校准结果的有效性和应用有关时,应说明被校对象的接收日期;h)如果与校准结果的有效性应用有关时,应对被校样品的抽样程序进行说明;i)校准所依据的技术规范的标识,包括名称及代号;j)本次校准所用测量标准的溯源性及有效性说明;k)校准环境的描述;l)校准结果及其测量不确定度的说明;m)对校准规范的偏离的说明;n)校准证书签发人的签名、职务或等效标识;o)校准结果仅对被校对象有效的说明;p)未经实验室书面批准,不得部分复制证书的声明。8复校时间间隔建议时间间隔为1年。由于复校时间间隔的长短是由仪器的使用情况、使用者、仪器本身质量等诸因素所决定的,因此,送校单位可根据实际使用情况自主决定复校时间间隔。经修理或调整的仪器设备,应校准后使用。?附录A校准记录表格(原始记录格式与校准证书内页格式均以此为准)环境温度____________相对湿度____________送检单位____________校准日期____________型号____________编号____________校准人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表A.1外观及工作正常性检查序号项目检查结果1外观检查2工作正常性检查表A.2输出信号频率校准记录表序号测控设备抗干扰能力测试平台输出频率标称值频谱仪频率测量值不确定度符合情况130MHz2600MHz32.3GHz44GHz58GHz613GHz720GHz826GHz940GHz表A.3测量信号频率校准记录表序号微波信号源输出频率标称值测控设备抗干扰能力测试平台频率测量值不确定度符合情况130MHz2600MHz32.3GHz44GHz58GHz613GHz720GHz826GHz940GHz?表A.4输出信号功率校准记录表序号输出功率标称值输出频率功率计测量值不确定度符合情况1+10dBm30MHz22.3GHz326GHz440GHz50dBm30MHz62.3GHz726GHz840GHz9-10dBm30MHz102.3GHz1126GHz1240GHz13-20dBm30MHz142.3GHz1526GHz1640GHz表A.5测量信号功率校准记录表序号功率计校准后示值测试频率微波信号源实际输出功率平台测量值不确定度符合情况10dBm30MHz22.3GHz326GHz440GHz5-20dBm30MHz62.3GHz726GHz840GHz9-40dBm30MHz102.3GHz1126GHz1240GHz13-60dBm30MHz142.3GHz1526GHz1640GHz?附录B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示例B.1输出信号频率不确定度B.1.1测量模型和不确定度来源式中:——被测量,测控设备抗干扰能力测试平台的输出误差;——频谱仪的示值;——测控设备抗干扰能力测试平台的输出值。测量不确定度的主要来源包括:a)测量重复性引入的误差;b)频谱仪分辨力引入的误差;c)参考时钟引入的误差。B.1.2标准不确定度分量的评定a)测量重复性用频谱仪测量测控设备抗干扰能力测试平台输出2.3GHz信号,10次测量结果如表B.1所示,采用A类评定方法计算贝塞尔公式:式中:——实验标准偏差;——测量次数;——第i次测量值;——n次测量后的算术平均值。表B.12.3GHz频率信号测量结果测量次数12345测量结果(Hz)23000000372300000038230000004223000000392300000040测量次数678910测量结果(Hz)23000000382300000039230000004223000000402300000038经计算,10次测量后的实验标准偏差为1.70Hz,相对标准不确定度分量为=7.40×10-10。b)频谱仪分辨力频谱仪测量2.3GHz频率信号时,分辨力为1Hz,分辨力区间半宽度为0.5Hz,按均匀分布k=,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为0.29Hz,相对标准不确定度分量为=1.26×10-10。c)参考时钟10MHz铷钟的月老化率为5×10-11,即扩展不确定度为5×10-11,按均匀分布k=,则参考时钟引入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分量为=2.89×10-11。B.1.3计算合成相对标准不确定度各引入不确定度分量之间相互独立,则合成相对标准不确定度为:B.1.4计算相对扩展不确定度取k=2,则相对扩展不确定度:B.2测量信号频率不确定度B.2.1测量模型和不确定度来源式中:——被测量,测控设备抗干扰能力测试平台的示值误差;——测控设备抗干扰能力测试平台的示值;——微波信号源的输出值。测量不确定度的主要来源包括:a)测量重复性引入的误差;b)测控设备抗干扰能力测试平台分辨力引入的误差;c)参考时钟引入的误差。B.2.2标准不确定度分量的评定a)测量重复性用测控设备抗干扰能力测试平台测量微波信号源输出26GHz信号,10次测量结果如表B.2所示,采用A类评定方法计算贝塞尔公式,经计算10次测量后的实验标准偏差为7.60Hz,相对标准不确定度分量为=2.92×10-10。表B.226GHz频率信号测量结果测量次数12345测量结果(Hz)2600000017626000000169260000001812600000017926000000182测量次数678910测量结果(Hz)2600000016526000000160260000001642600000016926000000172b)测控设备抗干扰能力测试平台分辨力测控设备抗干扰能力测试平台测量26GHz信号时,分辨力最小可设置为0.5Hz,分辨力区间半宽度为2,按均匀分布k=,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为0.29Hz,则频谱仪分辨力引入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分量为=1.11×10-11。c)参考时钟10MHz铷钟的月老化率为5×10-11,即扩展不确定度为5×10-11,按均匀分布k=,则参考时钟引入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分量为=2.89×10-11。B.2.3计算合成相对标准不确定度各引入不确定度分量之间相互独立,则合成相对标准不确定度为:B.2.4计算相对扩展不确定度取k=2,则相对扩展不确定度:B.3输出信号功率不确定度B.3.1测量模型和不确定度来源式中:——被测量,测控设备抗干扰能力测试平台的输出功率误差;——功率计的示值;——测控设备抗干扰能力测试平台的功率输出值。测量不确定度的主要来源包括:a)测量重复性引入的误差;b)功率传感器引入的误差;c)功率计分辨力引入的误差;d)失配引入的误差。B.3.2标准不确定度分量的评定a)测量重复性用功率计测量测控设备抗干扰能力测试平台输出2.3GHz、功率0dBm信号,10次测量结果如表B.3所示,采用A类评定方法计算贝塞尔公式,经计算10次测量后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分量为=0.28%。表B.32.3GHz、0dBm信号测量结果测量次数12345测量结果(dBm)0.070.050.080.050.05测量结果(mW)1.01621.01161.01861.01161.0116测量次数678910测量结果(dBm)0.050.050.060.040.05测量结果(mW)1.01161.01161.01391.00931.0116b)功率传感器不确定度在测量2.3GHz时,功率传感器测量不确定度为0.072dB(k=2),则引入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分量为=0.83%。c)功率计分辨力功率计分辨力为0.01dB,分辨力区间半宽度为0.005dB,按均匀分布k=,则功率计分辨力引入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分量为=0.07%。d)失配失配引入的不确定度与被校准测控设备抗干扰能力测试平台的输出端电压驻波比、功率计连接功率传感器的输入端电压驻波比有关,按以下公式计算反射系数,其中s为端口驻波比:失配为反正弦分布,k=,然后根据下式计算失配引入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式中:——被校准测控设备抗干扰能力测试平台的反射系数;——功率计连接功率传感器后的反射系数。表B.4失配计算频率被校准测控设备抗干扰能力测试平台功率计连接功率传感器驻波比反射系数驻波比反射系数2.3GHz1.50.21.10.051.41%B.3.3计算合成相对标准不确定度各引入不确定度分量之间相互独立,则合成相对标准不确定度为:B.3.4计算相对扩展不确定度取k=2,则相对扩展不确定度:B.4测量信号功率不确定度B.4.1测量模型和不确定度来源式中:——被测量,测控设备抗干扰能力测试平台的示值误差;——测控设备抗干扰能力测试平台的示值;——功率计校准后的示值。测量不确定度的主要来源包括:a)测量重复性引入的误差;b)功率传感器引入的误差;c)功率计分辨力引入的误差;d)失配引入的误差。B.4.2标准不确定度分量的评定a)测量重复性用测控设备抗干扰能力测试平台测量微波信号源输出2.3GHz、0dBm信号,10次测量结果如表B.5所示,采用A类评定方法计算贝塞尔公式,经计算10次测量后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分量为=0.32%。表B.52.3GHz、0dBm信号测量结果测量次数12345测量结果(dBm)0.080.090.110.090.08测量结果(mW)1.01861.02091.02571.02091.0186测量次数678910测量结果(dBm)0.070.090.070.100.07测量结果(mW)1.01621.02091.01621.02331.0162b)功率传感器不确定度在测量2.3GHz时,功率传感器测量不确定度为0.072dB(k=2),则引入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分量为=0.83%。c)功率计分辨力功率计分辨力为0.01dB,分辨力区间半宽度为0.005dB,按均匀分布k=,则功率计分辨力引入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分量为=0.07%。d)失配失配引入的不确定度与微波信号源的输出端电压驻波比、功率计连接功率传感器的输入端电压驻波比、测控设备抗干扰能力测试平台输入端电压驻波比有关,按以下公式计算反射系数:失配为反正弦分布,k=,然后根据下式计算失配引入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式中:——微波信号源的反射系数;——功率计连接功率传感器的反射系数;——测控设备抗干扰能力测试平台的反射系数。表B.6失配计算频率微波信号源功率计连接功率传感器测控设备抗干扰能力测试平台驻波比反射系数驻波比反射系数驻波比反射系数2.3GHz1.20.091.10.050.64%1.50.22.55%B.4.3计算合成相对标准不确定度各引入不确定度分量之间相互独立,则合成相对标准不确定度为:B.4.4计算相对扩展不确定度取k=2,则相对扩展不确定度:——————————以下空白

定价: 0元 / 折扣价: 0

在线阅读 收 藏
T/BEA 40004-2025 皮安表/电压源校准规范 现行 发布日期 :  2025-06-05 实施日期 :  2025-06-05

皮安表/电压源可测20pA~20mA微小电流,电压输出±30V,具有双通道6位半测量能力,可以分析多通道器件、监测材料中多个位置的电流并记录来自多传感器的数据,主要应用于元器件测试、双二极管测试、半导体器件测试、多引脚器件测试等。

定价: 0元 / 折扣价: 0

在线阅读 收 藏
T/BEA 40005-2025 多通道脉冲电流时序测量设备校准规范 现行 发布日期 :  2025-06-05 实施日期 :  2025-06-05

1范围1.1主题内容本规范规定了多通道脉冲电流时序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校准条件、校准项目、校准方法、校准结果的处理和校准时间间隔。1.2适用范围本规范适用于新研制(新购置)、使用中、修理后的多通道脉冲电流时序测量设备的校准。2引用文件本规范引用了下列文件。JJF1001-2011《通用计量术语及定义》JJF1059.1-2012《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3术语和定义本文件没有需要界定的术语和定义。4概述4.1用途多通道脉冲电流时序测量设备可实现对多通道电流幅值、脉冲宽度以及时序进行测量。一般应用于航天器飞行试验前的专项发火试验过程,验证火工品控制电路的正确性和可靠性。其中电流幅值测量功能可验证火工品起爆电流是否满足火工品起爆要求,时序测量功能可对火工品的起爆时间和起爆时的电流脉宽测量,从而精确判断控制电路时序的正确性。4.2设备原理及结构多通道脉冲电流时序测量设备主要由主控电路、电流幅值测量电路、脉冲宽度测量电路和时序测量电路、嵌入式计算机以及显示模块组成。图1多通道脉冲电流时序测量设备组成框图5计量特性5.1外观多通道脉冲电流时序测量设备应有以下标志:仪器名称、型号、制造厂名及出厂编号、制造日期等。且接口可靠,无多余物。5.2电流幅值测量1)范围:0~8A2)精度:±(3%×测量值+30mA)5.3脉冲宽度测量1)范围:10ms~500ms2)精度:±3ms5.4时序测量1)范围:0ms~3600s2)精度:±10ms6校准条件6.1环境条件1)环境温度:25℃±5℃;2)环境湿度:<80%;3)供电电源:交流电压220V±10V,频率50Hz±1Hz;4)周围无明显振动,无强电、磁场干扰,无腐蚀性气体,无火源,通风良好。6.2校准项目1)外观检查;2)电流幅值测量示值误差;3)脉冲宽度测量示值误差;4)时序测量示值误差。6.3校准用设备校准用标准设备应经计量检定合格,满足校准使用要求,并在有效期内。标准设备的输出范围应覆盖被校准的多通道脉冲电流时序测量设备。标准设备的测量扩展不确定度(k=2)应不大于被校设备各参数最大允许误差绝对值或不确定度的1/3。根据所采用的校准方法,选择以下可以满足校准要求的校准设备。6.3.1多通道脉冲电流标准器输出电流幅值范围应覆盖0~8A,最大允许误差或测量不确定度应优于被校多通道脉冲电流时序测量设备的电流幅值测量准确度的1/3。输出脉冲宽度范围应覆盖10ms~500ms,脉宽最大允许误差或测量不确定度应优于被校多通道脉冲电流时序测量设备脉宽测量准确度的1/3。输出通道数应覆盖被校多通道脉冲电流时序测量设备的通道数。通道间输出时间间隔应覆盖0ms~3600s,时间间隔最大允许误差或测量不确定度应优于被校多通道脉冲电流时序测量设备时序测量准确度的1/3。6.3.2标准电流源输出电流幅值范围应覆盖0~8A,最大允许误差或测量不确定度应优于被校多通道脉冲电流时序测量设备的电流幅值测量准确度的1/3。7校准方法7.1.1外观检查目测检查。7.1.2校准前准备1)工作正常性检查通电后,开关、按键、显示屏和各种状态指示灯(标志)应工作正常。2)预热进行校准前,被校仪器及校准用设备应按规定先预热半个小时。7.1.3电流幅值测量示值误差1)对多通道脉冲电流时序测量设备的每个电流测量量程均匀选取3~5个校准点,应包含量程的10%、50%、100%点,也可根据客户需求选择校准点。2)从被校准设备的n个通道中选择第i个通道(i=1,2,3…n)进行校准,按照图3接线,将多通道脉冲电流标准器或者标准电流源接入被校准仪器的第i通道的+、-端。图3电流幅值测量示值误差连接示意图3)设置多通道脉冲电流标准器/标准电流源的输出电流Is为标准值,记录多通道脉冲电流时序测量设备的测量电流值Ix为测量值。4)第i通道的其余校准点按照7.1.3章节步骤2)~3)执行。5)其余通道的校准按照7.1.3章节步骤2)~4)执行。6)电流幅值测量示值误差按下式计算:ΔI=Ix-Is(1)式中:ΔI---被校多通道脉冲电流时序测量设备的电流幅值测量示值误差,A;Ix---被校多通道脉冲电流时序测量设备的电流显示值,A;Is---多通道脉冲电流标准器/恒流源输出的电流标准值,A。7.1.4脉冲宽度测量示值误差1)对多通道脉冲电流时序测量设备的每个脉冲宽度测量量程均匀选取3~5个校准点,应包含量程的10%、50%、100%点,也可根据客户需求选择校准点。2)从被校准设备的n个通道中选择第i个通道(i=1,2,3…n)进行校准,按照图4接线,将多通道脉冲电流标准器接入被校准仪器的第i通道的+、-端。图4脉冲宽度测量示值误差连接示意图3)设置多通道脉冲电流标准器的输出脉冲宽度Ts为标准值,记录多通道脉冲电流时序测量设备的测量脉冲宽度值Tx为测量值。4)第i通道的其余校准点按照7.1.4章节步骤2)~3)执行。5)其余通道的校准按照7.1.4章节步骤2)~4)执行。6)脉冲宽度测量示值误差按下式计算:ΔT=Tx-Ts(2)式中:ΔT---被校多通道脉冲电流时序测量设备的脉冲宽度测量示值误差,ms;Tx---被校多通道脉冲电流时序测量设备的脉冲宽度显示值,ms;Ts---多通道脉冲电流标准器输出的脉冲宽度标准值,ms。7.1.5时序测量示值误差1)对多通道脉冲电流时序测量设备的每个时序测量量程均匀选取3~5个校准点,应包含量程的10%、50%、100%点,也可根据客户需求选择校准点。2)从被校准设备的n个通道中选择i个通道(i=2,3…n)进行校准,通道号分别定义为n1、n2…ni,按照图5接线,将多通道脉冲电流标准器接入被校准仪器i个通道的+、-端。图5时序测量示值误差连接示意图3)以多通道脉冲电流标准器的第n1个通道的上升时刻为标准0时刻,设置其余通道的上升时刻标准值为Ts,记录多通道脉冲电流时序测量设备的测量时序值Tx1、Tx2…Txn-1为测量值。4)时序测量示值误差按下式计算:ΔT1=Tx1-TsΔT2=Tx2-Ts…(4)ΔTn-1=Txn-1-TsΔT=max[ΔT1,ΔT2,…ΔTn-1]式中:ΔT---被校多通道脉冲电流时序测量设备的时序测量示值误差,ms;ΔT1,ΔT2…ΔTn-1---第1,2...n-1个时序测量示值误差,ms;Tx1,Tx2…Txn-1---被校多通道脉冲电流时序测量设备的时序显示值,ms;Ts---多通道脉冲电流标准器输出的时序标准值,ms。8校准结果的处理8.1校准结果的处理经校准的多通道脉冲电流时序测量设备应出具校准证书。校准证书的校准结果记录表格可参照附录A。8.2校准周期建议复校时间间隔为1年。由于复校时间间隔的长短是由仪器的使用情况、使用者、仪器本身质量等诸因素所决定的,因此送校单位可根据实际使用情况自主决定复校时间间隔。经修理或调整的,应校准后使用。附录A校准结果记录表格环境温度____________相对湿度____________送检单位____________校准日期____________型号____________编号____________生产厂商____________校准气体____________校准人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A.1外观检查表A.1外观及工作正常性检查项目检查结果外观检查A.2电流幅值测量示值误差表A.2电流幅值测量示值误差标称值标准值示值误差测量不确定度(k=2)A.3脉冲宽度测量示值误差表A.3脉冲宽度测量示值误差标称值标准值示值误差测量不确定度(k=2)A.4时序测量示值误差表A.4时序测量示值误差标称值1标称值2….标称值n标准值示值误差测量不确定度(k=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附录B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示例B.1电流幅值测量示值误差不确定度评定B.1.1概述环境条件:温度23.5℃,相对湿度55%测量标准:多通道脉冲电流标准器被测对象:多通道脉冲电流时序测量设备测量方法:采用多通道脉冲电流标准器法,见规范7.1.3。B.1.2数学模型设Is为多通道脉冲电流标准器输出的电流标准值,Ix为被校的多通道脉冲电流时序测量设备测量电流幅值的显示值,则被校多通道脉冲电流时序测量设备的电流幅值测量示值误差:ΔI=Ix-Is(B.1)式中:ΔI---被校多通道脉冲电流时序测量设备的电流幅值测量示值误差,A;Ix---被校多通道脉冲电流时序测量设备的电流显示值,A;Is---多通道脉冲电流标准器/恒流源输出的电流标准值,A。B.1.3不确定度来源1)多通道脉冲电流标准器测量不准确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u1;2)多通道脉冲电流时序测量设备电流测量分辨力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u2;3)多通道脉冲电流时序测量设备测量重复性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u3。B.1.4标准不确定度评定1)多通道脉冲电流标准器的输出不准确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u1;多通道脉冲电流标准器的短期稳定性满足±(0.5%×输出值+10mA),在8A输出点最大允许误差为±90mA。按B类方法评定,在区间内为均匀分布,k=√3,则:u_1=50mA/√3=28.87mA(B.2)2)多通道脉冲电流时序测量设备电流幅值测量分辨力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u2;参考说明书指标,多通道脉冲电流时序测量设备的电流幅值测量在8A测量点,分辨力为0.01A,故分辨力引入的最大可能误差为±0.005A,按B类方法评定,在区间内为均匀分布,k=√3,则:u_2=5mA/√3=2.89mA(B.3)4)多通道脉冲电流时序测量设备电流幅值测量重复性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u3测量结果的重复性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通过多次测量进行A类评定。多通道脉冲电流时序测量设备在8A测试点多次测量的结果如下表所示。用贝塞尔公式计算实验标准偏差。则:s(I_0)=√((∑_(i=1)^10?(I_0i-(I_0)?)^2)/(n-1))(B.4)式中:I_0i---被校多通道脉冲电流时序测量设备的电流幅值测量第i次的测量值,A;(I_0)?---被校多通道脉冲电流时序测量设备的多次电流幅值测量的平均值,A;n---重复测量的次数,这里n=10。表B.1电流幅值测量示值第i次测量12345678910测量值/A8.028.028.028.018.007.998.008.018.018.00根据表B.1中数据,可由贝塞尔公式计算出重复测量的标准偏差:s(I_0)=10.3mA(B.5)B.1.5合成标准不确定度标准不确定度分量的汇总见表B.2。表B.2电流幅值测量示值误差标准不确定度分量表不确定度分量不确定度来源评定方法分布类型k值标准不确定度u1(I)多通道脉冲电流标准器输出不准确引入B均匀分布√328.87mAu2(I)多通道脉冲电流时序测量设备测量分辨力引入B均匀分布√32.89mAu3(I)多通道脉冲电流时序测量设备测量重复性引入A正态分布110.3mA为避免重复计算,多通道脉冲电流时序测量设备测量分辨力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和测量重复性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只取较大值,由于u3(I)>u2(I),固保留u3(I)舍去u2(I)。由于标准不确定度分量各不相关,因此合成标准不确定度为:u_c(I)=√(〖u_1(I)〗^2〖+u_3(I)〗^2)=30.65mA(B.6)B.1.1.6扩展不确定度取包含因子k=2,则扩展不确定度为:U(I)=k〖×u〗_c(I)=2×30.65mA=61.3mA(B.7)B.2脉冲宽度测量示值误差不确定度评定B.2.1概述环境条件:温度23.5℃,相对湿度55%测量标准:多通道脉冲电流标准器被测对象:多通道脉冲电流时序测量设备测量方法:采用多通道脉冲电流标准器法,见规范7.1.4。B.2.2数学模型设Ts为多通道脉冲电流标准器输出的脉冲宽度标准值,Tx为被校的多通道脉冲电流时序测量设备测量脉冲宽度的显示值,则被校多通道脉冲电流时序测量设备的脉冲宽度测量示值误差:ΔT=Tx-Ts(B.8)式中:ΔT---被校多通道脉冲电流时序测量设备的脉冲宽度测量示值误差,ms;Tx---被校多通道脉冲电流时序测量设备的脉冲宽度显示值,ms;Ts---多通道脉冲电流标准器输出的脉冲宽度标准值,ms。B.2.3不确定度来源1)多通道脉冲电流标准器输出不准确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u1;2)多通道脉冲电流时序测量设备脉冲宽度测量分辨力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u2;3)多通道脉冲电流时序测量设备测量重复性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u3。B.2.4标准不确定度评定1)多通道脉冲电流标准器脉冲宽度输出不准确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u1;参考测试指标,多通道脉冲电流标准器脉冲宽度的准确度满足±1ms,按B类方法评定,估计为均匀分布,k=√3,则:u_12=1ms/√3=0.58ms(B.9)2)多通道脉冲电流时序测量设备脉冲宽度测量分辨力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u2;参考说明书指标,脉冲宽度测量分辨力为0.1ms,故分辨力引入的最大可能误差为±0.05ms,按B类方法评定,在区间内为均匀分布,k=√3,则:u_2=0.05ms/√3=0.029ms(B.10)3)多通道脉冲电流时序测量设备测量重复性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u3测量结果的重复性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通过多次测量进行A类评定。在10ms处,脉冲宽度多次测量结果如下表所示。用贝塞尔公式计算标准偏差。则:s(T_0)=√((∑_(i=1)^10?(T_0i-(T_0)?)^2)/(n-1))(B.11)式中:T_0i---被校多通道脉冲电流时序测量设备的第i次的脉冲宽度测量值,ms;(T_0)?---被校多通道脉冲电流时序测量设备的多次脉冲宽度测量值的平均值,ms;n---重复测量的次数,这里n=10。表B.3脉冲宽度测量示值第i次测量12345678910测量值/ms10.310.410.610.610.410.510.410.310.210.5根据表B.3中数据,可由贝塞尔公式计算出重复测量的标准偏差:s(T_0)=0.13ms(B.12)B.2.5合成标准不确定度标准不确定度分量的汇总见表B.4。表B.4脉冲宽度测量示值误差标准不确定度分量表不确定度分量不确定度来源评定方法分布类型k值标准不确定度u1(T)多通道脉冲电流标准器输出不准确引入B均匀分布√30.58msu2(T)多通道脉冲电流时序测量设备脉冲宽度测量分辨力引入B均匀分布√30.029msu3(T)多通道脉冲电流时序测量设备脉冲宽度测量重复性引入A正态分布10.13ms为避免重复计算,多通道脉冲电流时序测量设备测量分辨力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和测量重复性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只取较大值,由于u3(T)>u2(T),固保留u3(T)舍去u2(T)。由于标准不确定度分量各不相关,因此合成标准不确定度为:u_c(T)=√(〖u_1(T)〗^2〖+u_3(T)〗^2)=0.594ms(B.13)B.2.6扩展不确定度取包含因子k=2,则扩展不确定度为:U(T)=k〖×u〗_c(T)=2×0.594ms=1.19ms(B.14)B.3时序测量示值误差不确定度评定B.3.1概述环境条件:温度23.5℃,相对湿度55%测量标准:多通道脉冲电流标准器被测对象:多通道脉冲电流时序测量设备测量方法:采用多通道脉冲电流标准器法,见规范7.1.5。B.3.2数学模型设Ts为多通道脉冲电流标准器输出的时序标准值,Tx1,Tx2,...Txn-1为被校的多通道脉冲电流时序测量设备多个通道的时序显示值,则被校多通道脉冲电流时序测量设备的时序测量示值误差:ΔT1=Tx1-TsΔT2=Tx2-Ts…(B.15)ΔTn-1=Txn-1-TsΔT=max[ΔT1,ΔT2,…ΔTn-1]式中:ΔT---被校多通道脉冲电流时序测量设备的时序测量示值误差,ms;ΔT1,ΔT2…ΔTn-1---第1,2...n-1个通道时序测量示值误差,ms;Tx1,Tx2…Txn-1---被校多通道脉冲电流时序测量设备的第1,2...n-1个通道时序显示值,ms;Ts---多通道脉冲电流标准器输出的时序标准值,ms。B.3.3不确定度来源1)多通道脉冲电流标准器输出不准确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u1;2)多通道脉冲电流时序测量设备时序测量分辨力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u2;3)多通道脉冲电流时序测量设备测量重复性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u3。B.3.4标准不确定度评定1)多通道脉冲电流标准器输出不准确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u1;参考测试指标,多通道脉冲电流标准器时序输出的准确度满足±1ms,按B类方法评定,估计为均匀分布,k=√3,则:u_1=1ms/√3=0.58ms(B.16)2)多通道脉冲电流时序测量设备时序测量分辨力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u2;参考说明书指标,时序测量分辨力为0.1ms,故分辨力引入的最大可能误差为±0.05ms,按B类方法评定,在区间内为均匀分布,k=√3,则:u_3=0.05ms/√3=0.029ms(B.17)3)多通道脉冲电流时序测量设备测量重复性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u3测量结果的重复性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通过多次测量进行A类评定。在100ms处,时序测量多次测量结果如下表所示。用贝塞尔公式计算实验标准偏差。则:s(T_0)=√((∑_(i=1)^10?(T_0i-(T_0)?)^2)/(n-1))(B.18)式中:T_0i---被校多通道脉冲电流时序测量设备的第i次的时序测量值,ms;(T_0)?---被校多通道脉冲电流时序测量设备的多次时序测量值的平均值,ms;n---重复测量的次数,这里n=10。表B.5时序测量示值第i次测量12345678910测量值/ms100.8100.5100.2100.4100.6100.1100.5100.7100.3100.1根据表B.5中数据,可由贝塞尔公式计算出重复测量的标准偏差:s(T_0)=0.24ms(B.19)B.2.5合成标准不确定度标准不确定度分量的汇总见表B.6。表B.6时序测量示值误差标准不确定度分量表不确定度分量不确定度来源评定方法分布类型k值标准不确定度u1(T)多通道脉冲电流标准器输出不准确引入B均匀分布√30.58msu2(T)多通道脉冲电流时序测量设备时序测量分辨力引入B均匀分布√30.029msu3(T)多通道脉冲电流时序测量设备时序测量重复性引入A正态分布10.24ms为避免重复计算,多通道脉冲电流时序测量设备测量分辨力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和测量重复性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只取较大值,由于u3(T)>u2(T),固保留u3(T)舍去u2(T)。由于标准不确定度分量各不相关,因此合成标准不确定度为:u_c(T)=√(〖u_1(T)〗^2〖+u_3(T)〗^2)=0.63ms(B.20)B.2.6扩展不确定度取包含因子k=2,则扩展不确定度为:U(T)=k〖×u〗_c(T)=2×0.63ms=1.26ms(B.2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附录C多通道脉冲电流标准器C.1概述多通道脉冲电流标准器具备多通道的脉冲电流输出功能,其中各通道脉冲电流的幅值、脉冲宽度、不同通道电流脉冲的输出时序可通过上位机软件进行设置。多通道脉冲电流的输出时序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情况为同步输出模式,如图C.1所示;另一种情况为不同通道的脉冲电流输出时刻不同,如图C.2所示。通过上位机软件设置,实现电流标准量值、脉冲宽度标准量值、时序标准量值的输出,用于多通道脉冲电源时序测量设备的计量校准和量值溯源工作。图C.1同步输出模式示意图图C.2通道间有时间间隔输出模式示意图C.2技术指标多通道脉冲电流标准器的电流标准量值、脉冲宽度标准量值、时序标准量值的测量扩展不确定度(k=2)应不大于被校多通道脉冲电流时序测试设备相应计量特性最大允许误差绝对值或允许范围的1/3。——————————以下空白

定价: 0元 / 折扣价: 0

在线阅读 收 藏
T/BEA 43003-2025 射频链路设备测试方法 现行 发布日期 :  2025-06-05 实施日期 :  2025-06-05

1范围本规范规定了射频链路设备的性能指标、测试条件、测试项目、测试方法、测试结果的处理。本规范适用于新研制(新购置)、使用中、修理后的射频链路设备的测试。2引用及参考文件本规范引用了下列文件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规范;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范。?交换处理转发测试开关矩阵测试细则?QV测控变频器测试细则3术语和定义3.1术语链路测试设备:射频链路设备包含开关矩阵、变频器、TR组件等,具有频率高、频段多、指标种类多、性能稳定等特点,实现卫星测控系统、数传系统等测试过程中上下行射频信号传输的链路切换、功率调整、相位调整等功能。3.2缩略语VSWR–VoltageStandingWaveRatio,电压驻波比IL-InsertionLoss,插入损耗PH-Phase,相位4概述射频链路设备一般集成链路切换、功率调整、相位调整等功能,应用过程中实现射频信号相关参数调整。同时设备具备RJ45网口等远控接口,可实现对设备的远程控制。图1设备原理框图5测试条件5.1测试项目表1性能测试项目及相应条件与制约性能测试项目测试条件与制约工作频率1~40GHz;端口驻波(VSWR)<1.5;平坦度≤0.5dB/300MHz;链路插损(IL)≤30dB;链路插损随温度漂移≤0.2dB/5℃;通道间隔离度>70dB;通道底噪≤-110dBm/Hz输入输出导通切换时间<5ms;输出端口切换相位平衡度≤±3°幅度调节范围为0~101dB,步进1dB;相位调节范围为0~360°,步进为1°注:测试条件与制约内参数可根据实际调整。5.2环境条件环境温度:20℃±5℃;环境湿度:<80%;供电电源:交流电压220V±10V,频率50Hz±1Hz;其他:周围无影响测量系统正常工作的机械振动和电磁干扰。5.3测试用设备测试用设备应经计量技术机构检定(校准),满足使用要求,并在有效期内。测试用设备的测量范围应覆盖被校保通道测试设备的测量范围,并具有足够的分辨力、准确度和稳定性。各测试设备在测试之前需要预热30分钟以上方可进行测试。表2测试所需设备清单序号仪器名称性能指标数量1矢量网络分析仪频率范围覆盖:1GHz~40GHz端口数量:21台2信号源频率范围覆盖:1GHz~40GHz1台3频谱仪频率范围覆盖:1GHz~40GHz1台6测试方法6.1工作频率测试本项指标要求为输入频率:1GHz~40GHz。1)测试方法图2测试框图a)被测设备与测试仪器加电正常工作10分钟;b)按上图所示,将信号源连接至设备通道的输入,频谱仪连接至设备通道的输出;c)设置设备输入为1GHz;d)设置信号源输出频率为1GHz,单载波,输出功率-10dBm,设置频谱仪中心频率为1GHz,SPAN为10MHz,检查频谱仪上输出信号频率是否为1GHz;e)按照以上步骤,测试输入频率为40GHz频点;2)判定标准当上述测试均正确时,即为合格。6.2端口驻波测试本项指标要求VSWR:<1.5;1)测试方法图3端口驻波测试框图a)被测设备与测试仪器加电正常工作10分钟;b)设置矢量网络分析仪频率范围为1GHz~40GHz,设置输出功北京东方计量测试研究所率-10dBm;c)校准矢量网络分析仪(S11、S22);d)按照上图所示,将矢量网络分析仪的端口1连接至设备输入,将矢量网络分析仪的端口2连接至设备输出;e)曲线S11为输入端口VSWR,曲线S22为输出端口VSWR;f)记录矢量网络分析仪驻波曲线的带内最大值MAX值;2)判定标准当VSWR:<1.5时,即为合格。6.3平坦度测试本项指标要求平坦度:≤0.5dB/300MHz(工作频率范围内任意300MHz带宽);1)测试方法图4端口驻波测试框图a)被测设备与测试仪器加电正常工作10分钟;b)设置矢量网络分析仪频率范围为1GHz~40GHz,设置输出功率-10dBm;c)校准矢量网络分析仪(S11、S22);d)按照上图所示,将矢量网络分析仪的端口1连接至设备输入,将矢量网络分析仪的端口2连接至设备输出;e)工作频率范围内任意300MHz带宽测试最小插损与最大插损幅度差;f)记录测试数据;2)判定标准平坦度:≤0.5dB/300MHz。6.4链路插损测试本项指标要求链路IL:≤30dB;1)测试方法图5链路插损测试框图a)被测设备与测试仪器加电正常工作10分钟;b)设置矢量网络分析仪频率范围为1GHz~40GHz,设置输出功率-10dBm;c)校准矢量网络分析仪(S21);d)按照上图所示,将矢量网络分析仪的端口1连接至设备输入,将矢量网络分析仪的端口2连接至设备输出;e)记录测试数据2)判定标准链路IL:≤30dB。6.5链路插损随温度漂移测试本项指标要求链路插损随温度漂移:≤30dB;1)测试方法图6链路插损随温度漂移测试框图a)将待测设备放入高低温试验箱;b)被测设备与测试仪器加电正常工作10分钟;c)设置矢量网络分析仪频率范围为1GHz~40GHz,设置输出功率-10dBm;d)校准矢量网络分析仪(S21);e)按照上图所示,将矢量网络分析仪的端口1连接至设备输入,将矢量网络分析仪的端口2连接至设备输出;f)分别测试被测设备在20℃、25℃点的链路插损;g)记录测试数据;2)判定标准链路插损随温度漂移:≤0.2dB/5℃;6.6通道间隔离度测试本项指标要求通道间隔离度:>70dB;1)测试方法图7链路通道间隔离度测试框图a)被测设备与测试仪器加电正常工作10分钟;b)设置矢量网络分析仪频率范围为1GHz~40GHz,设置输出功率-10dBm;c)校准矢量网络分析仪(S21);d)按照上图所示,矢网1端口接设备输入口,2端口接设备其他输出口;e)记录测试数据;2)判定标准通道间隔离度:>70dB;6.7通道底噪测试本项指标要求通道底噪:≤-110dBm/Hz;1)测试方法图8通道底噪测试框图a)被测设备与测试仪器加电正常工作10分钟;b)设置频谱仪频率范围为1GHz~40GHz;c)按照上图所示,将设备输出接口连接至频谱仪输入端口;d)依次测量1GHz、20GHz、40GHz频点噪底;e)记录测试数据;2)判定标准通道底噪:≤-110dBm/Hz;6.8输入输出导通切换时间测试本项指标要求输入输出导通切换时间:<5ms;1)测试方法图9输入输出导通切换时间测试a)被测设备与测试仪器加电正常工作10分钟;b)设置矢量网络分析仪频率范围为1GHz~40GHz,设置输出功率-10dBm;c)校准矢量网络分析仪(S21);d)按照上图所示,矢网1端口接设备输入口,2端口接设备其他输出口;e)通过矢量远程控制软件控制矢网,关闭信号输出;f)打开信号输出,同时读取链路插损,通道控制软件监测到“信号输出至链路插损正常”时间差即为输入输出导通切换时间;g)记录测试数据;2)判定标准输入输出导通切换时间:<5ms;6.9输出端口切换相位平衡度测试本项指标要求输出端口切换相位平衡度:≤±3°范围;1)测试方法图10链路插损随温度漂移测试框图a)被测设备与测试仪器加电正常工作10分钟;b)设置矢量网络分析仪频率范围为1GHz~40GHz,设置输出功率-10dBm;c)校准矢量网络分析仪(S21);d)按照上图所示,矢网1端口接设备任意输入1、2端口接设备输出1;e)将输入1和输出1连通,测试相位值,作为基准相位;f)依次测量入1和其他输出链路相位值,并计算与基准相位的差值;g)依次记录其他输入口相位平衡度;h)记录测试数据;2)判定标准输出端口切换相位平衡度:≤±3°范围;6.10幅度调节测试本项指标要求为幅度调节:范围为0~101dB,步进1dB。1)测试方法图11测试框图a)被测设备与测试仪器加电正常工作10分钟;b)按上图所示,将信号源连接至设备通道的输入,频谱仪连接至设备通道的输出;c)设置信号源输出频率为40GHz,单载波,输出功率-10dBm,设置频谱仪中心频率为1GHz,SPAN为10MHz,检查频谱仪上输出信号频率是否为40GHz;d)通过控制软件,按衰减范围及步进调节链路内衰减器衰减量e)记录各衰减量下测试数据;f)依次测量其他链路幅度调节测试值;2)判定标准当上述幅度调节范围为0~101dB,步进1dB时,即为合格。6.11相位调节测试本项指标要求相位调节范围为0~360°,步进为1°;1)测试方法图12端口驻波测试框图a)被测设备与测试仪器加电正常工作10分钟;b)设置矢量网络分析仪频率范围为1GHz~40GHz,设置输出功率-10dBm;c)校准矢量网络分析仪(S11、S22);d)按照上图所示,将矢量网络分析仪的端口1连接至设备输入,将矢量网络分析仪的端口2连接至设备输出;e)在测试频点,以各通道0衰减量0相位量状态为参考,测量相对值。分别记录矢网相位测试结果填入表格;f)通过控制软件,按相位调节范围及步进调节链路内移相器;g)依次测量其他链路相位调节测试值;。h)依次设置各通道衰减值为0、1、2、3···10、、。2)判定标准当相位调节范围为0~360°,步进为1°时,即为合格。7测试结果处理和测试周期7.1测试结果处理经测试的射频链路设备应出具测试报告,测试报告的记录格式可见附录。7.2测试周期建议复测时间间隔为一年。附录:测试记录表格附表1工作频率测试记录表序号链路名称频率设定值频率测量值(GHz)符合情况1上行输入1-上行输出12上行输入2-上行输出13上行输入3-上行输出1……………………附表2端口驻波测试记录表序号端口指标要求1GHz驻波20GHz驻波40GHz驻波最大驻波是否合格1上行输入1≤1.5:12上行输入2≤1.5:13上行输入3≤1.5:14上行输入4≤1.5:1…………≤1.5:1…………≤1.5:1附表3平坦度测试记录表序号输出端口输入端口指标要求实测最大平坦度是否合格12…………附表4链路插损测试记录表序号输出端口输入端口指标要求最大插入损耗是否合格123………………附表5链路插损随温度漂移测试记录表序号输出端口输入端口指标要求插入损耗随温度漂移是否合格123…………附表6通道间隔离度测试记录表序号输出端口输入端口指标要求实际测试指标是否合格123…………附表7通道底噪测试记录表序号输出端口输入端口指标要求实际测试指标是否合格123…………附表8输入输出导通切换时间测试记录表序号输出端口输入端口指标要求实际测试指标是否合格123…………附表9输出端口切换相位平衡度测试记录表序号输出端口指标要求实际测试指标是否合格123………………附表10幅度调节范围测试记录表链路名称衰减档dB实际值dB精度符合情况衰减档dB实际值dB精度符合情况衰减档dB实际值dB精度符合情况衰减档dB实际值dB精度符合情况0630901740100285010139604107052080附表11相位调节测量表通道:相位调整要求范围为0~360°,步进为1°(单频点)频点:频点:频点:相位(°)测量值(°)误差(°)符合情况相位(°)测量值(°)误差(°)符合情况相位(°)测量值(°)误差(°)符合情况000111222333444555666777888999101010202020303030404040505050………………………………………………………………………………………………………………350350350360360360——————————以下空白

定价: 0元 / 折扣价: 0

在线阅读 收 藏
T/BEA 43004-2025 皮安表/电压源操作规范 现行 发布日期 :  2025-06-05 实施日期 :  2025-06-05

1范围本规范规定了皮安表/电压源的适用范围、工作原理、环境条件、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1.1主题内容本规范规定了皮安表/电压源的适用范围、工作原理、环境条件、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1.2适用范围本规范适用于对直流电流范围20pA~20mA,直流电压范围-30V~30V的皮安表/电压源的使用。2规范性引用文件无。3术语定义本文件没有需要界定的术语和定义。4概述4.1前后面板说明图1前面板实物图图2按键实物图1—显示屏幕;2—通道选择;3—显示切换;4—上下移动按键;5—电流测量通道1和电流测量通道2;6—比例测量;7—差值测量;8—量程切换按键;9—左右移动按键;10—功能按键,具体包括:本地:取消远程操作偏移:启用或者禁用相对读数(仅限电流测量功能)滤波:显示当前功能的数字滤波器状态,并切换滤波器开和关极限:执行配置的极限测试触发:在前面板触发测量扫描:启动配置的扫描位数:改变显示分辨率的位数速度:通过选择精度或者指定NPLC改变测量速度存储:设置缓冲区大小并启动读数存储调用:显示存储数据和时间戳配置:按配置键来配置功能或操作。菜单:访问和配置主菜单选择。输入数字数据时,使用清除读数至最小绝对值。退出:取消选择。用于返回上一个菜单。确认:接受选择。11—电压输出;12—电压输出指示灯;13—电压源输出1和电压源输出2。图3设备后面板实物图1—电源插座;2—电流测量接口1和电流测量接口2,双屏蔽BNC;3—模拟电压输出接口1和模拟电压输出接口2,双屏蔽BNC;4—直流电压源输出接口1和直流电压源输出接口2;5—串口;6—输出使能接口;7—触发接口;8—接地柱;9—GPIB接口;10—网口。图4连接器终端示意图表1连接器终端说明序号连接器描述终端1输入输入高电平内导体2输入低电平(模拟公共端)内屏蔽层3机箱地外屏蔽层4模拟输出模拟输出高电平内导体5模拟输出低电平(模拟公共端)内屏蔽层6机箱地外屏蔽层7电压源输出电压源(输出)安全香蕉插座4.2环境条件a)环境温度:23℃±5℃;b)环境湿度:(20~70)%RH;c)供电电源:交流电压220V±10V,频率50Hz±1Hz;d)其它:周围无影响测量系统正常工作的机械振动和电磁干扰。5操作方法5.1使用前准备使用前开机预热至少一个小时。5.2仪器启动图5启动界面仪器正常供电后按下后面板右下方电源插座,仪器正常启动,等待五秒钟后进入测量电流和输出电压界面,如上图5所示,该界面中上半部分显示通道1的电流、电压及其他参数的数值,下半部分显示通道2的电流、电压及其他参数的数值。在此界面下,按下前面板显示屏下方的“通道选择”可在1通道和2通道之间切换,按下旁边的“显示切换”可只显示1通道或2通道,或两个通道均显示出来。按下键盘右下方的白色按钮“配置”按键进入配置界面,如图6所示,该界面共两页,内有测量、比例、量程、位数、速度、滤波、偏移、扫面、触发等功能可供选择。按下键盘右下方的白色按钮“菜单”键进入菜单界面,如图7所示,该界面内有保存、调用和重置三个功能可供选择。在任意界面下,按白色按键“退出”键返回到初始界面。图6进入配置界面图7进入菜单界面5.3电流测量功能按照如图8所示连接设备,即将皮安表/电压源后面板左上方的电流输入端口1或端口2与待测设备的电流输出端口连接,连接电缆为三同轴电缆,如有需要可采用转接头。相应地,按下键盘左上方深灰色按钮“电流1”或“电流2”进入通道1或通道2的电流测量功能界面,电流测量功能界面如图9所示。图8电流测量功能连接示意图(a)1通道电流测量界面(b)2通道电流测量界面图9两个通道的电流测量界面a)按下两个白色三角形“量程”按键,可以手动设置量程。开机默认量程为最大量程20mA,范围从200pA~20mA可选。按下正三角形按键量程从20mA切换到最小量程200pA,按下倒三角形按键量程从20mA切换到2mA,每按下一次量程键切换一次量程,;b)被测电流在量程范围内等待5秒即可读数,被测电流超出量程时,显示器显示“Overload!”。5.4电压源输出功能图10电压输出功能连接示意图(a)1通道电压源输出界面(b)2通道电压源输出界面图11两个通道的电压源输出界面按照如图10所示连接设备,即将皮安表/电压源后面板左下方的电压输出端口1或端口2与待测设备的电压输入端口Hi连接,接地柱与待测设备Lo相连。这里需要注意得是在电流输入端口或者模拟输出端口相对应的端口上安装三转二同轴转接头。相应地,按下深灰色按键“电压1”或“电压2”进入直流电压输出功能界面,该界面与电流测量界面相同,如图11所示。在电压源功能界面下:a)电压输出默认为禁止,按下键盘右下方深灰色矩形按键“电压输出”使能或禁止输出,电压输出一旦使能,电压输出指示灯即矩形按键正上方的半透明圆形按键点亮;b)输出电压默认为1V,按下白色按键“编辑”可以左右移动改变光标位置,按下深灰色“上下移动按键”可以更改输出电压的数值,更改数值后按白色按键“确认”按钮确认更改,再按下“电压输出”按钮输出更改后的电压值。5.5菜单功能5.5.1存储与调用功能按下白色按钮“菜单”键进入数据存储调用与通信功能界面,如下图所示。图12菜单功能界面该菜单下有三个功能,第一个是存储功能,第二个是调用功能,第三个是重置功能。按“确认”键进入数据存储功能界面,如下图所示,可存储五种状态及出厂设置。图13存储功能移动“上下移动键”移动至“RECALL”再按下“确认”键,进入数据调用功能界面,可调用五种存储的数据及出厂设置。按下“退出”按钮返回上一级菜单。图14调用功能移动“上下移动键”移动至“RESET”按下确认键,进入重置功能界面,选择“Y”或者“N”确定是否重置。图15重置功能5.5.2通信功能在菜单中通过“移动上下键”选择“COMMUNICATION”按键可实现远程通信功能,如下图所示。接口默认为“RS-232”串口方式。可通过“移动上下键”选择其他接口形式。接口设置方式如下图所示。串口需要设置波特率、位数等信息。GPIB接口需要设置地址。网口需要设置IP地址、子网掩码和默认网关。图16通信功能界面图17串口设置界面图18GPIB接口设置界面图19网口界面设置5.6配置功能按下白色“配置”按键进入配置功能界面,如下图所示。图20配置功能界面配置功能界面中包含很多其他功能,比如测量功能,比例测量功能,量程,位数,速度,滤波等。通过移动“上下移动按键”选择“MEASURE”功能,如下图所示。测量功能包含以下I/V,V/I,MX+B,电功率(V×I)这些数学函数,其中针对MX+B函数,还可设置M和B值。按下“退出”按钮返回上一级菜单。图21测量功能比例或差值测量功能可实现M1/M2,M2/M1,M1-M2,M2-M1这些数学函数的测量,还可通过直接按按键上方的深灰色按钮“比例”或者“差值”按键直接进入该界面。图22比例或差值测量功能界面电流量程功能可实现电流测量从200pA、2nA、20nA、200nA、2μA、20μA、200μA、2mA和20mA范围的量程切换选择,还可通过直接按下两个三角形“量程”按键或者“AUTO”按键直接进入该界面。图23电流量程切换功能界面位数选择功能通过“上下移动键”选择需要的位数精度,还可通过直接按白色按钮“位数”按键直接进入该界面。图24位数选择功能界面速度选择功能通过“上下移动键”选择需要的速度,有highaccuracy、normal、fast、other等分别对应0.01NPLC、0.1NPLC、1.0NPLC和10NPLC速度可供选择,还可通过直接按白色按钮“速度”按键直接进入该界面。图25速度选择功能界面滤波功能通过“上下移动键”选择需要的滤波器形式,有平均滤波、中值滤波可供选择,还可通过直接按白色按钮“滤波”按键直接进入该界面。图26滤波选择功能界面通过移动“上下移动键”移动至“LIMIT”进入极限测试功能设置页面,可设置电压上下限和电流上下限值,还可通过直接按下白色按钮“极限”按键直接进入该界面。图27极限设置界面通过移动“上下移动键”移动至“TRIG”进入触发功能设置页面,可设置“TRIG-IN”和“TRIG-OUT”对应的触发输入端口和输出端口,还可通过直接按下白色按钮“触发”按键直接进入该界面。图28设置触发端口界面通过移动“上下移动键”移动至“SWEEP”进入电压扫描功能页面,可设置电压扫描类型、起始数值以及对应步长,还可通过直接按下白色按钮“扫描”按键直接进入该界面。图29电压扫描功能界面通过移动“上下移动键”移动至“REL”进入相对读数功能页面,可通过左右移动键“编辑”选择偏移是否开启或关闭,并设置电流值偏移量,还可通过直接按下白色按钮“偏移”按键直接进入该界面。图30相对读数功能界面5.7模拟输出功能按照如图31所示连接设备,即将皮安表/电压源后面板左上方的电流输入端口1或端口2与待测设备的电流输出端口连接,连接电缆为三同轴电缆,如有需要可采用转接头。相应地,按下按键左上方深灰色按钮“电流1”或“电流2”进入通道1或通道2的电流测量功能界面。再将皮安表/电压源后面板左侧中间的模拟输出端口1或端口2与数字多用表端口连接。待测设备输出待测电流,在皮安表/电压源中读出电流读数,同时从数字多用表显示屏上可直接读出模拟输出直流电压的数值。图31模拟输出功能连接示意图6注意事项a)待测设备的直流电流不宜过大,一般超过量程的105%就会显示overload,此时可选择更大档位的量程进行测量;b)启用电压输出功能时,必须在电流输入或模拟输出相应端口上安装三转二同轴转接器。c)模拟输出端口输出的直流电压值可间接检验直流电流测量功能是否正常。表2模拟输出电压正常值序号量程模拟输出示值指标电压正常值范围120mA-10V2.5%+9mV-10.259V~-9.741V22mA-10V6.0%+90mV-10.69V~-9.31V3200μA-10V2.5%+9mV-10.259V~-9.741V420μA-10V6.0%+90mV-10.69V~-9.31V52μA-10V3.0%+9mV-10.309V~-9.691V6200nA-10V6.0%+90mV-10.69V~-9.31V720nA-10V3.0%+9mV-10.309V~-9.691V82nA-10V6.0%+90mV-10.69V~-9.31V9200pA-10V6.0%+90mV-10.69V~-9.31V——————————以下空白

定价: 0元 / 折扣价: 0

在线阅读 收 藏
T/BEA 40006-2025 天线驱动机构测试设备校准规范 现行 发布日期 :  2025-06-05 实施日期 :  2025-06-05

1范围1.1主题内容本规范规定了天线驱动机构测试设备的计量特性、校准条件、校准项目、校准方法、校准结果的处理和校准时间间隔。1.2适用范围本规范适用于新研制(新购置)、使用中、修理后的天线驱动机构测试设备的校准。2规范性引用文件本规范引用了下列文件。JJF1001-2011《通用计量术语及定义》JJF1059.1-2012《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3术语定义本文件没有需要界定的术语和定义。4概述A4.1简介天线驱动机构测试设备完成天线驱动机构的电参数及机械参数的测试,天线驱动机构主要由步进电机和测角传感器组成,其中测角传感器包含光电零位传感器、电位器传感器,测试设备具有电机驱动、保持、复位、摆动、单步驱动、归零/不归零等控制功能,以及采集分析数据等数据处理功能。其具体功能如下:a)电机驱动b)驱动参数测量c)光电零位传感器参数测量d)电位器角度传感器参数测量4.2设备组成及原理天线驱动机构测试设备用于对驱动机构进行电性能等相关功能测试验证。设备由二次电源、电机驱动电路、电位器角度传感器电压测量电路、光电零位传感器相关参数测量电路、电机参数测量电路、机械特性采集电路以及嵌入式计算机等组成。图1天线驱动机构测试设备原理图5计量特性5.1二次电源输出?+28V二次电源输出a)最大允许误差:±1%?+12V二次电源输出a)最大允许误差:±1%?-12V二次电源输出a)最大允许误差:±1%?+5.3V二次电源输出a)最大允许误差:±1%5.2电机额定相电流输出?A轴A相(主份)、A轴B相(主份)、B轴A相(主份)、B轴B相(主份)、A轴A相(备份)、A轴B相(备份)、B轴A相(备份)、B轴B相(备份)额定电流输出a)输出范围:0mA~250mAb)最大允许误差:0mA≤I<50mA:±0.5mA50mA≤I≤250mA:±1%5.3电机额定相电流测量?A轴A相(主份)、A轴B相(主份)、B轴A相(主份)、B轴B相(主份)、A轴A相(备份)、A轴B相(备份)、B轴A相(备份)、B轴B相(备份)额定电流测量a)测量范围:0mA~250mAb)最大允许误差:0mA≤I<50mA:±0.5mA50mA≤I≤250mA:±1%5.4光电零位传感器发光二极管电流设置?发光二极管(主份)、发光二极管(备份)电流设置值a)输出范围:0.1mA~17mAb)最大允许误差:0.1mA≤I<5mA:±0.5mA5mA≤I<17mA:±2mA5.5光电零位传感器发光二极管电流测量?发光二极管(主份)、发光二极管(备份)电流测量值a)测量范围:0.1mA~17mAb)最大允许误差:0.1mA≤I<5mA:±0.5mA5mA≤I<17mA:±2mA5.6光电零位传感器光敏三极管电流测量?光敏三极管(主份)、光敏三极管(备份)电流测量值a)测量范围:0μA~410μAb)最大允许误差:0μA≤I<100μA:±2μA100μA≤I<410μA:±2%5.7电位器角度传感器电压测量?电位器(主份)、电位器(备份)电压测量值a)测量范围:0V~5Vb)最大允许误差:±0.003V5.8电机步进频率输出?A轴(主份)、B轴(主份)、A轴(备份)、B轴(备份)步进频率输出a)输出范围:0Hz~99999Hzb)最大允许误差:0Hz≤f<10Hz:±0.1Hz10Hz≤I≤99999Hz:±1%5.9电机步进步数输出?A轴(主份)、B轴(主份)、A轴(备份)、B轴(备份)步进步数输出a)输出范围:0~219000000步b)最大允许误差:±5步6校准条件6.1环境条件a)环境温度:20℃±5℃;b)环境湿度:<80%;c)供电电源:交流电压220V±10V,频率50Hz±1Hz;d)其它:周围无影响测量系统正常工作的机械振动和电磁干扰。6.2校准用设备校准用标准设备应经计量检定合格,满足校准使用要求,并在有效期内。标准设备的输出范围应覆盖被校准的天线驱动机构测试设备。标准设备的测量扩展不确定度(k=2)应不大于被校设备各参数最大允许误差绝对值或不确定度的1/3。根据所采用的校准方法,选择以下可以满足校准要求的校准设备。6.2.1数字多用表电压测量范围应覆盖-12V~28V,最大允许误差或测量不确定度应优于被校准天线驱动机构测试设备的电压幅值输出及测量准确度的1/3。电流测量范围应覆盖1uA~0.25A,最大允许误差或测量不确定度应优于被校准天线驱动机构测试设备的电流幅值输出及测量准确度的1/3。6.2.2通用计数器频率测量范围应覆盖0.1Hz~100kHz,最大允许误差或测量不确定度应优于被校准天线驱动机构测试设备的频率输出准确度的1/3。脉冲计数范围应覆盖0~219000000,最大允许误差或测量不确定度应优于被校准天线驱动机构测试设备的脉冲输出准确度的1/3。7校准项目a)外观及工作正常性检查;b)二次电源输出校准;c)电机额定相电流输出校准;d)电机额定相电流测量校准;e)光电零位传感器发光二极管电流输出校准;f)光电零位传感器发光二极管电流测量校准;g)光电零位传感器光敏三极管电流测量校准;h)电位器角度传感器电压测量校准;i)电机步进频率输出校准;j)电机步进步数输出校准。8校准方法8.1外观及工作正常性检查用目视方法,检查被校驱动机构测试设备各接线端子、电源开关等应完好,不应有影响电气性能的机械损伤。被校通用驱动测试设备通电开机后风扇应运转正常,操作软件运行正常,各状态指示灯应正常。8.2二次电源输出校准驱动机构测试设备二次电源电压包括:+28V、+12V、-12V、+5.3V。按照下图所示方式连接仪表。图8.1二次电源电压校准连接图二次电源校准步骤如下:a)关闭驱动机构测试设备和数字多用表电源,按图8.1接线;b)打开驱动机构测试设备一次电源开关,待校准软件启动后,打开二次电源开关;c)启动数字多用表,设置成电压测量模式;d)记录+28V、+5.3V、+12V、-12V电压的测得值在表A.2中。8.3电机额定相电流输出校准电机额定相电流校准包括8项,分别为A轴A相(主份)、A轴B相(主份)、B轴A相(主份)、B轴B相(主份)、A轴A相(备份)、A轴B相(备份)、B轴A相(备份)、B轴B相(备份)。8.3.1A轴额定相电流输出校准方法图8.2A轴A相额定相电流设置指标校准连接图以A轴A相(主份)额定电流设置校准为例,如图8.2所示,通过校准电缆连接天线驱动机构测试设备、校准测试盒以及驱动机构。设置数字多用表为电流测量档,断开校准测试盒第1点红色端子和黑色端子之间的连接,将数字多用表串入A轴A相电流通路。a)A轴A相(主份)校准:数字多用表设置为电流测量模式,将转接盒第1点的开关断开,数字多用表的红黑表笔分别连接校准测试盒第1点的红黑端子,运行上位机软件,设置电机额定电流值为50mA,设置“控制指令”为先“待机”、再“保持”记录此时数字多用表测得的电流值至表A.3;b)依次设置电机额定电流为100mA、150mA、200mA,重复步骤a),将数字多用表测得的电流值记录至表A.3。c)A轴B相(主份)校准:数字多用表设置为电流测量模式,将转接盒第3点的开关断开,数字多用表的红黑表笔分别连接校准测试盒第3点的红黑端子,运行上位机软件,设置电机额定电流值为50mA,设置“控制指令”为先“待机”、再“保持”、最后运行90°,记录此时数字多用表测得的电流值至表A.3;d)依次设置电机额定电流为100mA、150mA、200mA,重复步骤c),将数字多用表测得的电流值记录至表A.3。e)A轴A相(备份)校准:数字多用表设置为电流测量模式,将转接盒第14点的开关断开,数字多用表的红黑表笔分别连接校准测试盒第14点的红黑端子,运行上位机软件,设置电机额定电流值为50mA,设置“控制指令”为先“待机”、再“保持”记录此时数字多用表测得的电流值至表A.3;f)依次设置电机额定电流为100mA、150mA、200mA,重复步骤e),将数字多用表测得的电流值记录至表A.3。g)A轴B相(备份)校准:数字多用表A设置为电流测量模式,将转接盒第16点的开关断开,数字多用表A的红黑表笔分别连接校准测试盒第3点的红黑端子,运行上位机软件,设置电机额定电流值为50mA,设置“控制指令”为先“待机”、再“保持”、最后运行90°,记录此时数字多用表A测得的电流值至表A.3;h)依次设置电机额定电流为100mA、150mA、200mA,重复步骤g),将数字多用表测得的电流值记录至表A.3。8.3.2B轴额定相电流输出校准方法以B轴A相(主份)额定电流设置校准为例,如图8.3所示,通过校准电缆连接天线驱动机构测试设备、校准测试盒以及驱动机构。设置数字多用表为电流测量档,断开校准测试盒第1点红色端子和黑色端子之间的连接,将数字多用表串入B轴A相电流通路。图8.3B轴A相额定相电流设置指标校准连接图a)B轴A相(主份)校准:数字多用表A设置为电流测量模式,将转接盒第1点的开关断开,数字多用表的红黑表笔分别连接校准测试盒第1点的红黑端子,运行上位机软件,设置电机额定电流值为50mA,设置“控制指令”为先“待机”、再“保持”记录此时数字多用表测得的电流值至表A.3;b)依次设置电机额定电流为100mA、150mA、200mA,重复步骤a),将数字多用表测得的电流值记录至表A.3。c)B轴B相(主份)校准:数字多用表设置为电流测量模式,将转接盒第3点的开关断开,数字多用表A的红黑表笔分别连接校准测试盒第3点的红黑端子,运行上位机软件,设置电机额定电流值为50mA,设置“控制指令”为先“待机”、再“保持”、最后运行90°,记录此时数字多用表测得的电流值至表A.3;d)依次设置电机额定电流为100mA、150mA、200mA,重复步骤c),将数字多用表测得的电流值记录至表A.3。e)B轴A相(备份)校准:数字多用表设置为电流测量模式,将转接盒第14点的开关断开,数字多用表A的红黑表笔分别连接校准测试盒第14点的红黑端子,运行上位机软件,设置电机额定电流值为50mA,设置“控制指令”为先“待机”、再“保持”记录此时数字多用表测得的电流值至表A.3;f)依次设置电机额定电流为100mA、150mA、200mA,重复步骤e),将数字多用表测得的电流值记录至表A.3。g)B轴B相(备份)校准:数字多用表设置为电流测量模式,将转接盒第16点的开关断开,数字多用表A的红黑表笔分别连接校准测试盒第3点的红黑端子,运行上位机软件,设置电机额定电流值为50mA,设置“控制指令”为先“待机”、再“保持”、最后运行90°,记录此时数字多用表测得的电流值至表A.3;h)依次设置电机额定电流为100mA、150mA、200mA,重复步骤g),将数字多用表测得的电流值记录至表A.3。8.4电机额定相电流测量校准电机额定相电流测量指标校准包括8项,分别为A轴A相(主份)、A轴B相(主份)、B轴A相(主份)、B轴B相(主份)、A轴A相(备份)、A轴B相(备份)、B轴A相(备份)、B轴B相(备份)。8.4.1A轴额定相电流测量校准方法以A轴A相(主份)额定电流测量指标校准为例,如图8.4所示,通过校准电缆连接天线驱动机构测试设备、校准测试盒以及驱动机构。设置数字多用表为电流测量档,断开校准测试盒第1点红色端子和黑色端子之间的连接,将数字多用表串入A轴A相电流通路。图8.4A轴A相额定相电流测量指标校准连接图a)A轴A相(主份)校准:数字多用表设置为电流测量模式,将转接盒第1点的开关断开,数字多用表A的红黑表笔分别连接校准测试盒第1点的红黑端子,运行上位机软件,设置电机额定电流值为50mA,设置“控制指令”为先“待机”、再“保持”记录此时数字多用表测得的电流值以及被校准设备测量的电流值至表A.4;b)依次设置电机额定电流为100mA、150mA、200mA,重复步骤a),记录此时数字多用表测得的电流值以及被校准设备测量的电流值至表A.4;c)A轴B相(主份)校准:数字多用表A设置为电流测量模式,将转接盒第3点的开关断开,数字多用表A的红黑表笔分别连接校准测试盒第3点的红黑端子,运行上位机软件,设置电机额定电流值为50mA,设置“控制指令”为先“待机”、再“保持”、最后运行90°,记录此时数字多用表测得的电流值以及被校准设备测量的电流值至表A.4;d)依次设置电机额定电流为100mA、150mA、200mA,重复步骤c),记录此时数字多用表测得的电流值以及被校准设备测量的电流值至表A.4;e)A轴A相(备份)校准:数字多用表A设置为电流测量模式,将转接盒第14点的开关断开,数字多用表的红黑表笔分别连接校准测试盒第14点的红黑端子,运行上位机软件,设置电机额定电流值为50mA,设置“控制指令”为先“待机”、再“保持”记录此时数字多用表A测得的电流值以及被校准设备测量的电流值至表A.4;f)依次设置电机额定电流为100mA、150mA、200mA,重复步骤e),记录此时数字多用表测得的电流值以及被校准设备测量的电流值至表A.4;g)A轴B相(备份)校准:数字多用表A设置为电流测量模式,将转接盒第16点的开关断开,数字多用表A的红黑表笔分别连接校准测试盒第3点的红黑端子,运行上位机软件,设置电机额定电流值为50mA,设置“控制指令”为先“待机”、再“保持”、最后运行90°,记录此时数字多用表测得的电流值以及被校准设备测量的电流值至表A.4;h)依次设置电机额定电流为100mA、150mA、200mA,重复步骤g),记录此时数字多用表测得的电流值以及被校准设备测量的电流值至表A.4。8.4.2B轴额定相电流测量校准方法以B轴A相(主份)额定电流测量指标校准为例,如图8.5所示,通过校准电缆连接天线驱动机构测试设备、校准测试盒以及驱动机构。设置数字多用表为电流测量档,断开校准测试盒第1点红色端子和黑色端子之间的连接,将数字多用表串入B轴A相电流通路。图8.5B轴A相额定相电流测量指标校准连接图a)B轴A相(主份)校准:数字多用表设置为电流测量模式,将转接盒第1点的开关断开,数字多用表A的红黑表笔分别连接校准测试盒第1点的红黑端子,运行上位机软件,设置电机额定电流值为50mA,设置“控制指令”为先“待机”、再“保持”记录此时数字多用表测得的电流值以及被校准设备测量的电流值至表A.4;b)依次设置电机额定电流为100mA、150mA、200mA,重复步骤a),记录此时数字多用表测得的电流值以及被校准设备测量的电流值至表A.4;c)B轴B相(主份)校准:数字多用表A设置为电流测量模式,将转接盒第3点的开关断开,数字多用表A的红黑表笔分别连接校准测试盒第3点的红黑端子,运行上位机软件,设置电机额定电流值为50mA,设置“控制指令”为先“待机”、再“保持”、最后运行90°,记录此时数字多用表测得的电流值以及被校准设备测量的电流值至表A.4;d)依次设置电机额定电流为100mA、150mA、200mA,重复步骤c),记录此时数字多用表测得的电流值以及被校准设备测量的电流值至表A.4;e)B轴A相(备份)校准:数字多用表设置为电流测量模式,将转接盒第14点的开关断开,数字多用表的红黑表笔分别连接校准测试盒第14点的红黑端子,运行上位机软件,设置电机额定电流值为50mA,设置“控制指令”为先“待机”、再“保持”记录此时数字多用表测得的电流值以及被校准设备测量的电流值至表A.4;f)依次设置电机额定电流为100mA、150mA、200mA,重复步骤e),记录此时数字多用表测得的电流值以及被校准设备测量的电流值至表A.4;g)B轴B相(备份)校准:数字多用表设置为电流测量模式,将转接盒第16点的开关断开,数字多用表的红黑表笔分别连接校准测试盒第3点的红黑端子,运行上位机软件,设置电机额定电流值为50mA,设置“控制指令”为先“待机”、再“保持”、最后运行90°,记录此时数字多用表测得的电流值以及被校准设备测量的电流值至表A.4;h)依次设置电机额定电流为100mA、150mA、200mA,重复步骤g),记录此时数字多用表测得的电流值以及被校准设备测量的电流值至表A.4。8.5光电零位传感器发光二极管电流设置发光二极管电流设置指标校准分为A轴(主份)、A轴(备份)、B轴(主份)、B轴(备份)电流校准。8.5.1A轴发光二极管电流设置校准当校准A轴(主份)时,断开校准测试盒第4点红色端子和黑色端子之间的连接,将数字多用表串入A轴(主份)发光二极管电流通路。图8.6A轴(主份)发光二极管电流设置校准连接图a)A轴(主份)校准:数字多用表设置为电流测量模式,将转接盒第4点的开关断开,数字多用表的红黑表笔分别连接校准测试盒第4点的红黑端子,运行上位机软件,在不归零模式下点击驱动,当电机运转一定角度后点击保持,设置发光二极管电流值为2mA,记录数字多用表测得的电流值至表A.5;b)设置发光二极管的电流分别为5mA,10mA,17mA。重复操作步骤a),将电流值记录在表A.5。c)A轴(备份)校准:数字多用表设置为电流测量模式,将转接盒第9点的开关断开,数字多用表的红黑表笔分别连接校准测试盒第9点的红黑端子,运行上位机软件,在不归零模式下点击驱动,当电机运转一定角度后点击保持,设置发光二极管电流值为2mA,记录数字多用表测得的电流值至表A.5;d)设置发光二极管的电流分别为5mA,10mA,17mA。重复操作步骤c),将电流值记录在表A.5。8.5.2B轴发光二极管电流设置校准当校准B轴(主份)时,断开校准测试盒第4点红色端子和黑色端子之间的连接,将数字多用表串入B轴(主份)发光二极管电流通路。图8.7B轴(主份)发光二极管电流设置校准连接图a)B轴(主份)校准:数字多用表设置为电流测量模式,将转接盒第4点的开关断开,数字多用表的红黑表笔分别连接校准测试盒第4点的红黑端子,运行上位机软件,在不归零模式下点击驱动,当电机运转一定角度后点击保持,设置发光二极管电流值为2mA,记录数字多用表测得的电流值至表A.5;b)设置发光二极管的电流分别为5mA,10mA,17mA。重复操作步骤a),将电流值记录在表A.5。c)B轴(备份)校准:数字多用表设置为电流测量模式,将转接盒第9点的开关断开,数字多用表的红黑表笔分别连接校准测试盒第9点的红黑端子,运行上位机软件,在不归零模式下点击驱动,当电机运转一定角度后点击保持,设置发光二极管电流值为2mA,记录数字多用表测得的电流值至表A.5;d)设置发光二极管的电流分别为5mA,10mA,17mA。重复操作步骤c),将电流值记录在表A.5。8.6光电零位传感器发光二极管电流测量发光二极管电流测量指标校准分为A轴(主份)、A轴(备份)、B轴(主份)、B轴(备份)电流校准。8.6.1A轴发光二极管电流测量校准当校准A轴(主份)时,断开校准测试盒第4点红色端子和黑色端子之间的连接,将数字多用表串入A轴(主份)发光二极管电流通路。图8.8A轴(主份)发光二极管电流测量校准连接图a)A轴(主份)校准:数字多用表设置为电流测量模式,将转接盒第4点的开关断开,数字多用表的红黑表笔分别连接校准测试盒第4点的红黑端子,运行上位机软件,在不归零模式下点击驱动,当电机运转一定角度后点击保持,设置发光二极管电流值为2mA,记录驱动机构测得的二极管电流值和数字多用表测得的电流值至表A.6;b)设置发光二极管的电流分别为5mA,10mA,15mA,17mA。重复操作步骤a),将电流值记录在表A.6。c)A轴(备份)校准:数字多用表设置为电流测量模式,将转接盒第9点的开关断开,数字多用表的红黑表笔分别连接校准测试盒第9点的红黑端子,运行上位机软件,在不归零模式下点击驱动,当电机运转一定角度后点击保持,设置发光二极管电流值为2mA,记录驱动机构测得的二极管电流值和数字多用表测得的电流值至表A.6;d)设置发光二极管的电流分别为5mA,10mA,15mA,17mA。重复操作步骤c),将电流值记录在表A.6。8.6.2B轴发光二极管电流测量校准当校准B轴(主份)时,断开校准测试盒第4点红色端子和黑色端子之间的连接,将数字多用表串入B轴(主份)发光二极管电流通路。图8.9B轴(主份)发光二极管电流设置校准连接图a)B轴(主份)校准:数字多用表设置为电流测量模式,将转接盒第4点的开关断开,数字多用表的红黑表笔分别连接校准测试盒第4点的红黑端子,运行上位机软件,在不归零模式下点击驱动,当电机运转一定角度后点击保持,设置发光二极管电流值为2mA,记录驱动机构测得的二极管电流值和数字多用表测得的电流值至表A.6;b)设置发光二极管的电流分别为5mA,10mA,15mA,17mA。重复操作步骤a),将电流值记录在表A.6。a)B轴(备份)校准:数字多用表设置为电流测量模式,将转接盒第9点的开关断开,数字多用表的红黑表笔分别连接校准测试盒第9点的红黑端子,运行上位机软件,在不归零模式下点击驱动,当电机运转一定角度后点击保持,设置发光二极管电流值为2mA,记录驱动机构测得的二极管电流值和数字多用表测得的电流值至表A.6;c)设置发光二极管的电流分别为5mA,10mA,15mA,17mA。重复操作步骤c),将电流值记录在表A.6。8.7光电零位传感器光敏三极管电流测量指标光敏三极管电流测量指标校准分为A轴(主份)、A轴(备份)、B轴(主份)、B轴(备份)电流校准。8.7.1A轴光敏三极管电流测量校准当校准A轴(主份)时,断开校准测试盒第1点红色端子和黑色端子之间的连接,将数字多用表串入A轴主份光敏三极管电流通路。图8.10A轴光敏三极管电流设置指标校准连接图a)A轴(主份)校准:数字多用表设置为电流测量模式,将转接盒第1点的开关断开,数字多用表的红黑表笔分别连接校准测试盒第1点的红黑端子,运行上位机软件,设置模式为“归零”,再点击运行,当电机停止运转后,设置发光二极管电流值为2mA,记录驱动机构测得的三极管电流值和数字多用表测得的电流值至表A.7;b)设置发光二极管的电流分别为5mA,10mA,17mA。重复操作步骤a),将电流值记录在表A.7。c)A轴(备份)校准:数字多用表设置为电流测量模式,将转接盒第6点的开关断开,数字多用表的红黑表笔分别连接校准测试盒第6点的红黑端子,运行上位机软件,在不归零模式下点击驱动,当电机运转一定角度后点击保持,设置发光二极管电流值为2mA,记录驱动机构测得的三极管电流值和数字多用表测得的电流值至表A.7;d)设置发光二极管的电流分别为5mA,10mA,17mA。重复操作步骤c),将电流值记录在表A.7。8.7.2B轴光敏三极管电流测量校准当校准B轴(主份)时,断开校准测试盒第1点红色端子和黑色端子之间的连接,将数字多用表串入B轴主份光敏三极管电流通路。图8.10B轴光敏三极管电流设置指标校准连接图a)B轴(主份)校准:数字多用表设置为电流测量模式,将转接盒第1点的开关断开,数字多用表的红黑表笔分别连接校准测试盒第1点的红黑端子,运行上位机软件,设置模式为“归零”,再点击运行,当电机停止运转后,设置发光二极管电流值为2mA,记录驱动机构测得的三极管电流值和数字多用表测得的电流值至表A.7;b)设置发光二极管的电流分别为5mA,10mA,17mA。重复操作步骤a),将电流值记录在表A.7。c)B轴(备份)校准:数字多用表设置为电流测量模式,将转接盒第6点的开关断开,数字多用表的红黑表笔分别连接校准测试盒第6点的红黑端子,运行上位机软件,在不归零模式下点击驱动,当电机运转一定角度后点击保持,设置发光二极管电流值为2mA,记录驱动机构测得的三极管电流值和数字多用表测得的电流值至表A.7;d)设置发光二极管的电流分别为5mA,10mA,17mA。重复操作步骤c),将电流值记录在表A.7。8.8电位器角度传感器电压测量校准电位器角度传感器测量指标校准分为A轴(主份)、A轴(备份)、B轴(主份)、B轴(备份)电压测量校准。8.8.1A轴电位器角度传感器电压测量校准当校准A轴(主份)时,校准测试盒的所有开关都闭合,将数字多用表设置为电压测量档,数字多用表的红黑表笔分别接到12红端子和13红端子。图8.11A轴(主份)电位器角度传感器电压测量指标校准连接图a)A轴(主份)校准:数字多用表设置为电压测量模式,将转接盒所有开关闭合,数字多用表的红黑表笔分别连接校准测试盒第12点的红端子和13点的红端子,运行上位机软件,设置模式为“归零”,再点击运行,当电机停止运转后,记录驱动机构测试设备测得的电位器电压值和数字多用表测得的电压值至表A.8;b)设置天线驱动机构测试设备“定角”“顺时针”工作模式,角度分为“5度”,点击运行,当电机停止运转后,记录驱动机构测得的电位器电压值和数字多用表测得的电压值至表A.8;c)设置天线驱动机构测试设备“定角”“顺时针”工作模式,角度分为“10度”,点击运行,当电机停止运转后,记录驱动机构测得的电位器电压值和数字多用表测得的电压值至表A.8;d)设置天线驱动机构测试设备“定角”“逆时针”工作模式,角度分为“20度”,点击运行,当电机停止运转后,记录驱动机构测得的电位器电压值和数字多用表测得的电压值至表A.8;e)设置天线驱动机构测试设备“定角”“逆时针”工作模式,角度分为“5度”,点击运行,当电机停止运转后,记录驱动机构测得的电位器电压值和数字多用表测得的电压值至表A.8;f)A轴(备份)校准:数字多用表设置为电压测量模式,将转接盒所有开关闭合,数字多用表的红黑表笔分别连接校准测试盒第16点的红端子和17点的红端子,运行上位机软件,设置模式为“归零”,再点击运行,当电机停止运转后,记录驱动机构测得的电位器电压值和数字多用表测得的电压值至表A.8;g)设置天线驱动机构测试设备“定角”“顺时针”工作模式,角度分为“5度”,点击运行,当电机停止运转后,记录驱动机构测得的电位器电压值和数字多用表测得的电压值至表A.8;h)设置天线驱动机构测试设备“定角”“顺时针”工作模式,角度分为“10度”,点击运行,当电机停止运转后,记录驱动机构测得的电位器电压值和数字多用表测得的电压值至表A.8;i)设置天线驱动机构测试设备“定角”“逆时针”工作模式,角度分为“20度”,点击运行,当电机停止运转后,记录驱动机构测得的电位器电压值和数字多用表测得的电压值至表A.8;j)设置天线驱动机构测试设备“定角”“逆时针”工作模式,角度分为“5度”,点击运行,当电机停止运转后,记录驱动机构测得的电位器电压值和数字多用表测得的电压值至表A.8。8.8.2B轴电位器角度传感器电压测量校准当校准B轴(主份)时,校准测试盒的所有开关都闭合,将数字多用表设置为电压测量档,数字多用表的红黑表笔分别接到12红端子和13红端子。图8.12B轴(主份)电位器角度传感器电压测量指标校准连接图a)B轴(主份)校准:数字多用表设置为电压测量模式,将转接盒所有开关闭合,数字多用表的红黑表笔分别连接校准测试盒第12点的红端子和13点的红端子,运行上位机软件,设置模式为“归零”,再点击运行,当电机停止运转后,记录驱动机构测得的电位器电压值和数字多用表测得的电压值至表A.8;b)设置天线驱动机构测试设备“定角”“顺时针”工作模式,角度分为“5度”,点击运行,当电机停止运转后,记录驱动机构测得的电位器电压值和数字多用表测得的电压值至表A.8;c)设置天线驱动机构测试设备“定角”“顺时针”工作模式,角度分为“10度”,点击运行,当电机停止运转后,记录驱动机构测得的电位器电压值和数字多用表测得的电压值至表A.8;d)设置天线驱动机构测试设备“定角”“逆时针”工作模式,角度分为“20度”,点击运行,当电机停止运转后,记录驱动机构测得的电位器电压值和数字多用表测得的电压值至表A.8;e)设置天线驱动机构测试设备“定角”“逆时针”工作模式,角度分为“5度”,点击运行,当电机停止运转后,记录驱动机构测得的电位器电压值和数字多用表测得的电压值至表A.8;f)B轴(备份)校准:数字多用表设置为电压测量模式,将转接盒所有开关闭合,数字多用表的红黑表笔分别连接校准测试盒第16点的红端子和17点的红端子,运行上位机软件,设置模式为“归零”,再点击运行,当电机停止运转后,记录驱动机构测得的电位器电压值和数字多用表测得的电压值至表A.8;g)设置天线驱动机构测试设备“定角”“顺时针”工作模式,角度分为“5度”,点击运行,当电机停止运转后,记录驱动机构测得的电位器电压值和数字多用表测得的电压值至表A.8;h)设置天线驱动机构测试设备“定角”“顺时针”工作模式,角度分为“10度”,点击运行,当电机停止运转后,记录驱动机构测得的电位器电压值和数字多用表测得的电压值至表A.8;i)设置天线驱动机构测试设备“定角”“逆时针”工作模式,角度分为“20度”,点击运行,当电机停止运转后,记录驱动机构测得的电位器电压值和数字多用表测得的电压值至表A.8;j)设置天线驱动机构测试设备“定角”“逆时针”工作模式,角度分为“5度”,点击运行,当电机停止运转后,记录驱动机构测得的电位器电压值和数字多用表测得的电压值至表A.8。8.9电机步进频率输出电机步进频率输出指标校准方法如下:a)关闭天线驱动机构测试设备和通用计数器电源,按下图接线;图8.13A轴步进频率校准连接图b)启动通用计数器,设置成频率测量模式;c)打开天线驱动机构测试设备的一次电源和二次电源开关,打开校准软件;d)设备不接机构条件下,设置驱动机构测试设备A轴为主份,频率选择0.2Hz,点击“驱动”键使能驱动脉冲输出,记录通用计数器测得的驱动频率值至表A.9中;e)依次改变驱动频率,记录实测频率至表A.9中;f)连接到B轴频率和BGND,按重复以上操作,将B轴频率实测数据记录至表A.9中;g)复位B轴,结束B轴驱动频率校准。8.10电机步进步数输出校准方法如下:a)关闭天线驱动机构测试设备和通用计数器电源,按图8.14接线;图8.14A轴步进频率校准连接图b)设置通用计数器为计数模式;c)设置驱动机构测试设备A轴为主份,设置驱动机构测试设备为“定步定圈”模式,设定驱动步数为100步,然后驱动电机以800Hz转动;d)电机停止时,记录驱动机构测试设备和通用计数器所测得的步数值至表A.10中;e)依次设置驱动步数为10000步、100000步和219000000步,记录所测得的步数至表A.9中;f)复位A轴,结束A轴驱动步数校准;g)连接到B轴步数和BGND,按重复以上操作,将B轴步数记录至表A.10中;h)复位B轴,结束B轴驱动步数校准。8校准结果的处理8.1校准结果的处理经校准的天线驱动机构测试设备应出具校准证书。校准证书的校准结果记录表格可参照附录A。8.2校准周期建议复校时间间隔为1年。由于复校时间间隔的长短是由仪器的使用情况、使用者、仪器本身质量等诸因素所决定的,因此送校单位可根据实际使用情况自主决定复校时间间隔。经修理或调整的,应校准后使用。附录A校准结果记录表格环境温度____________相对湿度____________送检单位____________校准日期____________型号____________编号____________生产厂商____________校准气体____________校准人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校准用标准器序号标准器名称型号规格编号不确定度或准确度等级或最大允许误差证书编号有效期A.1.外观及工作正常性检查表A.1外观及工作正常性检查项目检查结果外观检查A.2.二次电源输出电压示值误差表A.2二次电源电压输出示值误差序号电源标称值(V)标准值(V)示值误差(V)测量不确定度(k=2)1+28V2+12V3-12V4+5.3VA.3.电机额定相电流输出示值误差表A.3电机额定相电流输出示值误差A.4.电机额定相电流测量示值误差表A.4电机额定相电流测量示值误差项目设置值(mA)标称值(mA)标准值(mA)示值误差(mA)测量不确定度(k=2)A轴A相(主份)50100150200A轴A相(备份)50100150200A轴B相(主份)50100150200A轴B相(备份)50100150200B轴A相(主份)50100150200B轴A相(备份)50100150200B轴B相(主份)50100150200B轴B相(备份)50100150200A.5.光电零位传感器发光二极管设置电流示值误差表格表A.5发光二极管设置电流示值误差项目标称值(mA)标准值(mA)示值误差(mA)测量不确定度(k=2)A轴主份251017A轴备份251017B轴主份251017B轴备份251017A.6.光电零位传感器发光二极管电流测量示值误差表A.6发光二极管测量电流示值误差项目设置值(mA)标称值(mA)标准值(mA)示值误差(mA)测量不确定度(k=2)A轴主份251017A轴备份251017B轴主份251017B轴备份251017A.7.光电零位传感器光敏三极管电流测量示值误差表A.7光敏极管测量电流示值误差项目标称值(mA)标准值(mA)示值误差(mA)测量不确定度(k=2)A轴主份A轴备份B轴主份B轴备份A.8.电位器角度传感器电压测量校准表格表A.8电位器角度传感器电压测量校准记录项目标称值(V)标准值(V)示值误差(V)测量不确定度(k=2)A轴主份A轴备份B轴主份B轴备份注:最大允许误差:±0.003VA.9.电机步进频率校准表格表A.9步进频率校准记录项目标称值(Hz)标准值(Hz)示值误差(Hz)测量不确定度(k=2)A轴0.24088400600800200099999B轴0.24088400600800200099999A.10.电机步进步数校准表格表A.10步进步数校准记录项目标称值(步)标准值(步)示值误差(步)测量不确定度(k=2)A轴100100099999219000000B轴100100099999219000000附录B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示例B.1电压参数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下面对+12V二次电源电压测量的不确定度进行评定。B.1.1数学模型设Vx为被校的天线驱动机构测试设备输出的电压标称值,Vs为数字多用表的测量值,则被校天线驱动机构测试设备的电压参数示值误差:ΔV=Vx-Vs(B.1)式中:ΔV--被校天线驱动机构测试设备的电压参数示值误差,V;Vx---被校天线驱动机构测试设备的电压参数标称值,V;Vs---数字多用表电压测量值,V。B.1.2不确定度来源(1)数字多用表的短期稳定性引入的相对不确定度分量u1;(2)数字多用表测量不准确引入的相对不确定度分量u2;(3)测量重复性引入的相对不确定度分量u3。B.1.3标准不确定度评定(1)数字多用表的短期稳定性引入的相对不确定度分量u1;标准仪器采用安捷伦34460型数字多用表,经查数据手册,其短期稳定性满足(0.003%×读数+0.0006%×量程),则在+12V测量点的误差为0.042%,按B类方法评定,在区间内为均匀分布,,则:(B.2)(2)数字多用表测量不准确引入的相对不确定度分量u2;标准仪器采用34460型数字多用表,经查数据手册,其准确度满足(0.0085%×读数+0.0006%×量程),则在+12V测量点的误差为0.162%,按B类方法评定,估计为均匀分布,,则:(B.3)(3)电压参数测量重复性引入的相对不确定度分量u3。测量结果的重复性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通过多次测量进行A类评定。电压参数多次测量结果如下表所示。用贝塞尔公式计算实验标准偏差。则:(B.4)式中:---被校天线驱动机构测试设备电压参数第i次的测量值,V;---被校天线驱动机构测试设备的电压参数多次测量值的平均值,V;n---重复测量的次数,这里n=10。表B.1电压参数测量示值误差第i次测量12345678910测量值/V12.00412.01112.00612.00112.00211.99911.99411.99312.00312.005根据表B.1中数据,可由贝塞尔公式计算出重复测量的相对标准偏差:(B.5)B.1.4合成标准不确定度标准不确定度分量的汇总见表B.2。表B.2电压参数示值误差相对标准不确定度分量表不确定度分量不确定度来源评定方法分布类型k值相对标准不确定度u1(V)数字多用表短期稳定性引入B均匀分布0.024%u2(V)数字多用表测量不准确引入B均匀分布0.094%u3(V)电压参数测量重复性引入A正态分布10.045%为避免重复计算,数字多用表的短期稳定性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和数字多用表测量不准确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只取较大值,由于u2(V)>u1(V),固保留u2(V)舍去u1(V);由于标准不确定度分量各不相关,因此合成标准不确定度为:(B.6)B.1.5扩展不确定度取包含因子k=2,则扩展不确定度为:(B.7)B.2电流参数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下面对相电流200mA点进行测量不确定度评定。B.2.1数学模型设Ix为被校的天线驱动机构测试设备设置的相电流标称值,Is为数字多用表的测量值,则被校天线驱动机构测试设备的相电流参数示值误差:ΔI=Ix-Is(B.8)式中:ΔI--被校天线驱动机构测试设备的电流参数示值误差,A;Ix---被校天线驱动机构测试设备的电流参数标称值,A;Is---数字多用表电流参数测量值,A。B.2.2不确定度来源(1)数字多用表的短期稳定性引入的相对不确定度分量u1;(2)数字多用表测量不准确引入的相对不确定度分量u2;(3)测量重复性引入的相对不确定度分量u3。B.2.3标准不确定度评定(1)数字多用表的短期稳定性引入的相对不确定度分量u1;标准仪器采用34460型数字多用表,经查数据手册,其短期稳定性满足(0.050%×读数+0.006%×量程),则在200mA测量点的误差为0.016%,按B类方法评定,在区间内为均匀分布,,则:(B.9)(2)数字多用表测量不准确引入的相对不确定度分量u2;标准仪器采用34460型数字多用表,经查数据手册,其准确度满足(0.100%×读数+0.01%×量程),则在200mA测量点的误差为0.03%,按B类方法评定,估计为均匀分布,,则:(B.10)(3)电流参数测量重复性引入的相对不确定度分量u3。测量结果的重复性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通过多次测量进行A类评定。电流参数多次测量结果如下表所示。用贝塞尔公式计算实验标准偏差。则:(B.11)式中:---被校天线驱动机构测试设备电流参数第i次的测量值,A;---被校天线驱动机构测试设备的电流参数多次测量值的平均值,A;n---重复测量的次数,这里n=10。表B.2电流参数测量示值误差第i次测量12345678910测量值/A0.2010.2030.2050.1990.1980.2010.2010.2020.2010.203根据表B.2中数据,可由贝塞尔公式计算出重复测量的相对标准偏差:(B.12)B.2.4合成标准不确定度标准不确定度分量的汇总见表B.2。表B.2电流参数示值误差相对标准不确定度分量表不确定度分量不确定度来源评定方法分布类型k值相对标准不确定度u1(I)数字多用表短期稳定性引入B均匀分布0.009%u2(I)数字多用表测量不准确引入B均匀分布0.017%u3(I)电流参数测量重复性引入A正态分布10.017%为避免重复计算,数字多用表的短期稳定性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和数字多用表测量不准确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只取较大值,由于u2(I)>u1(I),固保留u2(I)舍去u1(I);由于标准不确定度分量各不相关,因此合成标准不确定度为:(B.13)B.2.5扩展不确定度取包含因子k=2,则扩展不确定度为:(B.1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下空白

定价: 0元 / 折扣价: 0

在线阅读 收 藏
T/BEA 43002-2025 随遇测控测试设备测试方法 现行 发布日期 :  2025-06-05 实施日期 :  2025-06-05

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随遇测控测试设备测试条件、测试项目、测试方法等方面的要求。本标准适用于随遇测控测试设备的测试。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标注日期的引用文件,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标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JJF1001通用计量术语及定义JJF1188-2008无线电计量名词术语及定义3术语定义多目标模拟器:可同时模拟多目标随遇接入,可分时分波束模拟多目标状态。4符号和缩略语无。5一般要求5.1环境条件a)环境温度:20℃±5℃;b)环境湿度:≤80%;c)供电电源:交流电压220V±10V,频率50Hz±1Hz;d)其他:周围环境无影响系统正常工作的机械振动和电磁干扰。5.2测试用设备要求测试所用仪器设备应经过计量技术机构检定(或校准),满足测试使用要求,并在有效期内。测试用主要设备及性能要求如下:表1校准用设备清单序号仪器名称性能指标数量1频谱仪测量频率范围:覆盖S频段分辨力带宽:1Hz~10MHz1台2功率计频率范围:覆盖S频段测量功率范围:覆盖-80dBm~+10dBm测量功率最大允许误差:0.067dB~0.260dB(k=2)分辨力:0.01dB1套3多目标模拟器S频段,输出功率:0dBm~-80dBm1套6功能要求a)能够实现前返向信号的调制解调;b)支持不同类型的前返向扩频码;c)能够实现前返向信号的编译码。7技术指标a)收发频率:S频段;b)输出功率:-80dBm~0dBm;c)接收灵敏度:-80dBm~0dBm;d)最大多普勒捕获范围:优于±200kHz;e)最大多普勒频移变化率:优于±20kHz/s。8测试表2测试项目表序号测试项目1外观及工作正常性检查2发射频率测试3输出功率测试4接收频率测试5接收灵敏度测试6多普勒频偏7多普勒变化率8前向信号发射检查9返向信号接收检查8.1外观及工作正常性检查a)随遇测控测试设备应带有必要的附件;b)随遇测控测试设备外观应完好,各开关、按键等调节正常,不应有影响电气性能的机械损伤;c)随遇测控测试设备通电后应能正常工作;d)随遇测控测试设备应按技术说明书规定时间(一般为30分钟~60分钟)预热,预热后应显示正常。8.2发射频率测试a)用电缆将随遇测控测试设备输出与频谱分析仪连接,测试连接框图如图1所示;b)设置随遇测控测试设备输出频率,使用频谱分析仪测试输出信号频率及步进量;c)记录频谱分析仪在对应设置输出频率的测试值。图1发射频率测试8.3输出功率测试a)用电缆将随遇测控测试设备输出与功率计连接,测试连接框图如图2所示;b)设置随遇测控测试设备输出信号功率、信号频率;c)调整输出信号功率;d)用功率计测量信号的输出功率,记录测量情况。图2输出功率测试8.4接收频率测试a)用电缆将随遇测控测试设备输入与多目标模拟器输出连接,测试连接框图如图3所示;b)设置多目标模拟器发射信号频率、功率等参数;c)设置随遇测控测试设备接收频率、功率等参数,记录接收情况;d)重复以上步骤,调整多目标模拟器输出,记录随遇测控测试设备频率接收情况。图3接收频率测试8.5接收灵敏度a)用电缆将随遇测控测试设备输入与多目标模拟器输出连接,测试连接框图如图3所示;b)设置多目标模拟器发射信号功率、信号频率;c)设置随遇测控测试设备接收信号功率、信号频率,记录接收信号锁定情况。8.6多普勒频偏a)用电缆将随遇测控测试设备输入与多目标模拟器输出连接,测试连接框图如图3所示;b)设置多目标模拟器输出信号多普勒参数,发送信号;c)设置随遇测控测试设备接收信号参数,记录随遇测控测试设备锁定情况。8.7多普勒变化率a)用电缆将随遇测控测试设备输入与多目标模拟器输出连接,测试连接框图如图3所示;b)设置多目标模拟器输出信号多普勒变化率,发送信号;c)设置随遇测控测试设备接收信号参数,记录随遇测控测试设备锁定情况;8.8前向信号发射a)用电缆将多目标模拟器输入与随遇测控测试设备输出连接,测试连接框图如图4所示;b)设置多目标模拟器接收参数和随遇测控测试设备发射参数,随遇测控测试设备发送前向信号;c)检查并记录多目标模拟器锁定情况;d)检查并记录解调数据正确性。图4信号发射测试8.9返向信号接收a)用电缆将多目标模拟器输出与随遇测控测试设备输入连接,测试连接框图如图3所示;b)设置多目标模拟器发射参数和随遇测控测试设备接收参数,多目标模拟器发送返向信号;c)检查并记录随遇测控测试设备锁定情况;d)检查并记录解调数据正确性。8.10测试结果测试结束后应给出测试结果,出具测试报告。附录A测试记录表格(原始记录格式与测试证书内页格式均以此为准)表A.1外观及工作正常性检查序号项目检查结果1外观检查2工作正常性检查表A.2发射频率测试序号输出频率标称值频谱仪频率测量值符合情况12345表A.3输出功率测试序号输出功率标称值功率计测量值符合情况123456789表A.4接收频率测试序号接收频率标称值接收情况符合情况12345表A.5接收灵敏度序号接收功率标称值接收情况符合情况12表A.6多普勒频偏序号载波频偏预置值(kHz)捕获值(kHz)锁定状态数据显示符合情况12345表A.7多普勒变化率序号扫描速率(kHz/s)锁定状态数据显示符合情况12表A.8收发信号检查序号信号类型锁定状态解调情况符合情况123——————————以下空白

定价: 0元 / 折扣价: 0

在线阅读 收 藏
8 条记录,每页 15 条,当前第 1 / 1 页 第一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 最末页  |     转到第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