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是复杂的心理物理行为,视觉器官(眼睛)通过感光将光信号通过电信号传输到视觉皮层,在此对电信号进行加工处理转变为视觉认知。视觉认知有赖于视觉器官,视觉传导通路和视觉皮层的结构和功能完整,视觉信息处理主要包括感觉、知觉和运动3个系统,这三个系统是紧密相连的。出生后,大脑不断提取外界信息并对信息予以整合,构建视觉世界,视觉信息整合过程中感知和认知同时发生,而非顺序发生,当从临床角度考虑视觉信息处理问题时,可以将感知与认知过程分开理解。视觉信息处理障碍涉及的临床问题主要包括视感知觉障碍和视觉运动障碍。许多疾病如弱视、中枢性视觉障碍等及部分手术如白内障手术,斜视手术等改变了视觉系统原有的感知模式会导致患者诸多不适,需要通过特定的视觉认知康复技术重建视觉认知。但目前相关医务工作者对视觉认知的了解还不够深入,检查处理手段不规范,有必要对视觉认知的诊断及康复建立统一的技术操作规范。视觉信息处理障碍按发病年龄分为发育性视觉信息处理障碍和获得性视觉信息障碍2类,按病因分为眼源性和脑源性视觉信息处理障碍2类。涉及眼科、儿科、神经科、康复科、医学影像等多个专业,属于新兴交叉边缘学科范畴。目前国际上对视觉信息处理障碍日益重视,虽然国内少数医院建立了学习困难门诊,但总体来说对其了解较少。儿科及神经科医师通常更容易发现其肢体运动或认知知觉的障碍(如脑性瘫痪、DCD等),而易忽略伴发的视觉功能异常;而眼科医师因专科的局限性,无法为部分病因起源于脑部而眼部结构正常的视觉信息处理障碍患者提供更有效的帮助。因此,视觉信息处理障碍急需得到眼科、儿科、神经科、康复科等多专业学科的共同关注,也是亟待引起全社会的重视的科学问题
近视是临床常见眼病之一,现代医学认为近视是眼在调节放松状态下,平行光线经眼球屈光系统后聚焦在视网膜之前。中医学称之为“目不能远视”、“能近怯远症”,以远距视物模糊、近距视物清晰、常移近所视目标,且眯眼视物为主要临床表现。随度数不断升高,会出现一系列并发症,甚者致盲,如青光眼、白内障、黄斑与视网膜病变等,严重影响国民健康素质。目前,近视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流行病学调查显示,2018年全球近视患病率约30%,预计到2050年将上升至49.8%,世界将有47.58亿近视患者。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20年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52.7%,其中6岁儿童近视率14.3%,小学生为35.6%,初中生为71.1%,高中生高达80.5%,患者人数已高居世界第一位。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号召“全社会都要行动起来,共同呵护好孩子的眼睛,让他们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2018年8月30日,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教育部联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8部门联合印发《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近20年以来,我国面临着青少年近视防控严峻的挑战,近视防控已上升至国家战略高度,多部门采取了多项举措,积极引导近视防控工作,目前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工作总体见效,近视低龄化态势得到缓解。其中现代医学近视防控体系是现有近视防控基础,已经在全国范围内成熟有效的开展工作。但同时我们也面临单一的近视防控体系不能全面和深度的应对近视这一社会、生理、心理的综合问题,通过整合多个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手段,从不同角度、维度入手,综合运用现代医学、传统医学、心理学、教育学、AI智能、脑视觉学科、营养学等多学科优势结合,为近视防控提供更全面、更科学、更精准的解决方案。同时建立多学科近视防控体系,规范诊断、分类、预防和控制方法,保证近视防控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中医药棒穴位按摩技术作为中医外治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以中医经络理论为指导,通过特制药棒刺激特定穴位,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平衡阴阳的作用,在各类慢性疾病、疼痛管理及亚健康状态调理中展现出独特的临床价值。近年来,随着中医药特色疗法的推广和民众健康需求的多元化,药棒穴位按摩技术在各级医疗机构、养生保健机构中的应用日益广泛,成为中医药非药物疗法之一。然而,尽管该技术临床应用前景广阔,其规范化发展仍面临显著挑战。目前,药棒穴位按摩的操作流程、技术要点、适应证与禁忌证界定、疗效评价标准等尚未形成统一规范,导致不同地区、机构甚至操作者之间存在较大差异。这种标准化的缺失不仅影响技术疗效的可重复性和安全性,也制约了其科学化推广和学术交流。此外,现有研究多集中于个案经验或小样本观察,缺乏高质量循证医学证据支持,进一步限制了该技术在现代化医疗体系中的认可度和应用深度。基于此,制定本文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规范旨在系统梳理传统理论依据与现代临床实践,明确技术操作的核心要素与质量控制标准,为临床护理人员提供科学、安全、可操作的指导,推动中医药棒穴位按摩技术的标准化、规范化发展,最终服务于中医药特色疗法的传承创新与全民健康水平的提升,特制定本文件
耳穴疗法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思想指导下,通过刺激耳郭特定穴位以防治疾病的一种特色外治疗法。其具有操作简便、适应证广、安全有效等特点,在疼痛管理、睡眠障碍、内分泌失调、消化系统疾病及亚健康状态调节等领域展现出独特优势。近年来,随着中医药事业的蓬勃发展和“治未病”理念的普及,耳穴疗法在各级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养生保健机构中应用日益广泛,成为中医药特色技术推广的重要措施之一。然而,耳穴疗法的快速普及也暴露出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国内耳穴疗法的培训体系尚不完善,培训内容、教学标准、考核评价等方面缺乏统一规范,导致从业人员技术水平参差不齐,临床疗效难以保证。同时,耳穴疗法培训基地的建设缺乏标准化,在师资力量、教学设施、实践条件、质量控制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严重制约了耳穴疗法的规范化传承与创新发展。此外,现有培训多侧重于技术操作,对中医理论基础、辨证施治能力及科研思维的培养相对薄弱,影响了耳穴疗法的学术深度和临床推广价值。为促进耳穴疗法的规范化发展,提升从业人员专业素质,特制定《耳穴疗法规范化培训基地建设指南》。本指南立足于耳穴疗法的学科特点和发展需求,从基地建设标准、师资队伍要求、培训内容体系、考核评价机制等方面提出规范化要求,旨在为耳穴疗法人才培养提供科学、系统的指导框架,推动耳穴疗法的高质量传承与创新应用,为中医药特色技术的标准化发展提供参考
海南菲牛蛭,俗称金边蚂蟥,属无吻蛭目、医蛭科、牛蛭属吸血类水蛭,《中国动物志》记载:海南菲牛蛭是海南岛水田的优势种,密度很大,是吸血类水蛭中个体较大的品种,生活在稻田、水沟、江河或池塘里,以吸吮人和脊椎动物(如牛、猪、马、羊等)的血液为生。作为一种吸血的蛭类,菲牛蛭体内及其唾液中富含多种包括抗凝血、溶栓及抗炎、镇痛等功能的生物活性成分,这些成分具有显著的作用,在临床医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尤其是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和显微外科手术中,展现出重要的治疗价值。菲牛蛭在海南黎族民间使用历史悠长,《黎族常用草药图本(第六册)》详细记录了菲牛蛭的图片、形状特征、作用、适用症等。经海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医史文献教研室考证,在本草典籍与海南地方志中均存在使用吸血水蛭入药的记载。清代岭南本草典籍《本草求原》中明确记载:“水蛭,俗名黄蜞。咸走血,苦平胜血,性啖血。主通肝经,破一切坚积瘀血,同麝香酒服,治跌打蓄血妙。因月闭或血瘕而无子,痛风,痛则血结。”明清以来的海南地方志中,《光绪崖州志》和《民国感恩县志》中明确记载:“蛭,俗名牛蜞,又称蚂蟥。生水中,好吮人血。”随着海南医科大学等单位制定的《黎医特色海南金边蚂蟥(菲牛蛭)活体外用疗法操作规范》(T/CEMA008-2024)发布,活体菲牛蛭外用疗法在海南、广东、广西、云南等省(区)医疗单位的应用日益广泛,然而,医用活体菲牛蛭供应量明显不足,且质量参差不齐。目前国内在制定和执行医用菲牛蛭养殖标准方面仍处于起步阶段,相关规范和技术体系尚不完善,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使得其质量控制变得困难。为进一步规范医用海南菲牛蛭的养殖规程,采用文献研究、实地调研等多种研究方法,海南医科大学(海南省医学科学院)协同海南蛭久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根据《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22年版)》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文件,旨在规范医用海南菲牛蛭的养殖操作规范,为医患提供高品质、有效的中药材,对推动中医药特色疗法在国内外的科技竞争力,对弘扬和传承推广传统特色黎医疗法,促进海南黎医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医用海南金边蚂蟥(菲牛蛭)活体检测规范,简称医用菲牛蛭检测规范,以提高医疗外用活体菲牛蛭品质为宗旨,目的是提升中医(黎医)技术的国内、国际竞争力,结合最新的研究数据成果,进一步制定检验标准,提高医疗、理疗用海南金边蚂蟥(菲牛蛭)的整体品质和生产性能。由于海南金边蚂蟥(菲牛蛭)野生资源驯化养殖技术已经成熟,人工规范化、产业化、标准化养殖可以满足活体外治法应用的供给需求,但医用活体海南金边蚂蟥(菲牛蛭)由于缺少高质量的检验标准导致其临床医疗应用受限,因此规范医用海南金边蚂蟥(菲牛蛭)的检验标准显得尤为重要。制定一套科学、规范、统一的黎医特色海南金边蚂蟥(菲牛蛭)活体检测规范,对于推动菲牛蛭产业的发展,提高其临床应用效果,具有重要意义。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医用菲牛蛭的质量和安全性,还能为菲牛蛭的深入研究提供有力支持,进一步推动其在医学领域的广泛应用。本文件旨在规范医用海南金边蚂蟥(菲牛蛭)活体检测规范,为人民群众提供高品质、有效的中药材,对弘扬和传承推广传统特色黎医疗法,促进海南黎医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黎医特色海南金边蚂蟥(菲牛蛭)活体外用疗法(简称“菲牛蛭外用疗法”),以中医(黎医)理论为纲,于体表穴位或痛点吸治瘀滞气血,对颈动脉斑块、颈椎病、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糖尿病足等病症疗效良好。当前,该疗法操作规范已正式发布国家级协会团体标准T/CEMA008-2024,但在治疗室建设标准化方面尚存空白,在环境要求、人才培养、制度建立和安全管理等方面缺乏统一规范,制约该疗法的临床推广与行业发展。本文件旨在进一步规范疗法操作与治疗室标准化建设,明确菲牛蛭外用疗法治疗室的建设要求、场地布局、管理制度、人员配置、设备配备、操作规范、信息化建设和安全应急管理等,保障诊疗过程安全有效,提升服务品质,增强患者信任,促进黎医特色技术系统推广与文化传承创新。
海南菲牛蛭,俗称金边蚂蟥,属无吻蛭目、医蛭科、牛蛭属吸血类水蛭,《中国动物志》记载:海南菲牛蛭是海南岛水田的优势种,密度很大,是吸血类水蛭中个体较大的品种,生活在稻田、水沟、江河或池塘里,以吸吮人和脊椎动物(如牛、猪、马、羊等)的血液为生。作为一种吸血的蛭类,菲牛蛭体内及其唾液中富含多种包括抗凝血、溶栓及抗炎、镇痛等功能的生物活性成分,这些成分具有显著的作用,在临床医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尤其是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和显微外科手术中,展现出重要的治疗价值。随着广西、云南、海南等省(区)菲牛蛭药材标准的陆续公布,菲牛蛭在药用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然而,其供应量仍显不足,且质量参差不齐。目前国内在制定和执行药用菲牛蛭养殖标准方面仍处于起步阶段,相关规范和技术体系尚不完善,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使得质量控制变得困难。为进一步规范药用海南菲牛蛭的养殖规程,本文件在制定过程中,采用文献研究、实地调研等多种研究方法,海南医科大学(海南省医学科学院)联合海南蛭久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根据《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22年版)》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文件,旨在规范药用海南菲牛蛭的养殖操作规范,提升药材品质,通过严格的质量控制确保药材安全性和疗效,对推动中医药特色疗法在国内外的科技竞争力,促进海南黎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壮医称癌病为“卑(baez)”,认为肿瘤由“毒”和“虚”两种因素引起。由于身体虚弱,癌毒趁虚而入或内生,闭阻龙路、火路,以至谷道不化、水道不畅、气道不通,三气失于同步,癌毒久聚耗散气血,形成瘀血、痰饮等实邪,痰瘀互结日久而成“卑”。壮医中无癌痛对应病名,可归属“郎尹/兵尹(Ndang'in/Baenzin)”范畴,癌痛形成的机理为癌毒久聚阻滞三道两路,使三气不能同步,经络不通而致痛或耗散气血、机体经络不荣致痛,提出调气、解毒、补虚、祛瘀、调神的治疗原则。壮医热敏探穴针刺法作为中医学术流派之壮医针灸流派中的一种特色技法,是壮族地区先民在漫长的医疗实践过程中,对医疗经验进行提炼和升华而形成的治疗技术,是壮族先民的智慧结晶,作为一种物理疗法,具有安全、速效、易掌握、无药物不良反应等优势,在中外癌痛治疗中发挥着至关重要并且确切的作用,对罹患癌痛患者实施壮医热敏探穴针刺疗法不但可降低止痛药物剂量甚至取代止痛药物,同时在减轻药物相关不良反应方面举足轻重。壮医药的传统技法和药物资源丰富,但相对于其他中医技法,传统壮医技法服务市场,存在服务质量参差不齐、操作流程不规范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临床疗效的提高,影响了壮医药学体系的完整性与优势的发挥,通过《壮医热敏探穴针刺疗法治疗癌性疼痛操作规范》的制定与实施,能够让相应医务人员了解其术语和定义、操作方法规范、穴位选择、禁忌症、注意事项等,标准实施后,可使壮医热敏探穴疗法治疗癌性疼痛操作过程标准化、可控化,有效提升壮医传统技法服务的质量和安全性,推动壮医传统技法在健康服务市场的有序发展,同时也为壮医技法传承和人才培养提供了统一的规范指导,对推动壮医药特色优势的发挥并促进民族医药的传承创新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佐太炮制技术代表着藏药炮制工艺的最高技术与水准,且由于炮制原料主要以汞和硫磺等有毒药材为主,炮制过程存在汞暴露、高温、高压、吸入中毒、环境污染等安全风险,近年来行业对佐太的安全生产日益关注。更突出的问题是,随着社会和藏药产业的发展,很多小企业、医疗机构和个体户在没有常规防护和安全应急措施的条件下,开展佐太炮制的现象日趋频繁,对施工人员的人身健康、环境保护及佐太质量和安全等方面带来了严重的安全风险。另外,由于藏药佐太的炮制方法因生产地域、传承谱系、操作工艺等不统一,导致质量参差不齐,缺乏统一标准,严重制约了藏药产业的现代化与规范化发展。因此,制定科学、系统、规范的安全生产标准,成为推动藏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安全生产的迫切需求。为此,主要起草人邀请全国范围内藏药学、藏医学、药学、化学等学科的一线专家,研究和起草了本文件,旨在为藏药佐太安全和规范化生产,提供通用的安全技术指导,提高藏药佐太生产的安全性和规范性,进一步统一生产规范、提升质量门槛、筑牢安全堤坝,有望解决藏药佐太生产领域长期存在的“小散乱”现象和安全隐患问题,助力藏药生产从传统经验向现代科学转型,进而提高含佐太藏成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苗医隔药纸火灸作为苗族传统医药的重要外治疗法,是在苗族“毒、亏、伤、积”理论体系指导下,通过特制药纸与火灸相结合,实现温经散寒、祛风除湿、通络止痛的特色疗法。该疗法凭借其独特的治疗效果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在治疗风湿痹症、骨关节疾病、慢性疼痛等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近年来在贵州、湖南、云南等苗族聚居地区得到广泛应用,并逐步向全国推广;然而,随着临床应用范围的扩大,该技术存在的问题日益凸显。首先,在技术操作层面,药纸制备工艺、施灸时间、温度控制等关键环节缺乏统一标准,不同地区、不同传承人的操作方法存在明显差异;其次,在临床应用方面,适应证与禁忌证的界定尚不明确;再次,在人才培养方面,缺乏规范的培训体系和考核标准,导致从业人员技术水平参差不齐。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临床疗效的稳定性,也制约了该技术的科学研究和推广应用。为促进苗医隔药纸火灸技术的规范化发展,提升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特制定本文件。本文件在系统整理苗医传统理论和临床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研究方法,对技术操作流程、质量控制标准、适应证范围等内容进行明确规定,旨在为临床护理人员提供科学、规范的技术指导,推动苗医特色疗法的传承创新和高质量发展。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的不断提高,中西医结合护理模式在临床实践中展现出独特的优势和价值。作为中西医结合护理工作的重要载体,护理文件书写不仅直接反映护理质量,更是医疗安全的重要保障。近年来,在国家中医药发展战略的推动下,中西医结合护理在各级医疗机构中得到广泛应用,其文件书写工作也日益受到重视。然而,当前中西医结合护理文件书写仍存在诸多亟待规范的问题:一方面,中医护理记录与西医护理记录尚未形成有机统一的书写体系,中医辨证施护的特色内容未能充分体现;另一方面,各医疗机构在护理文件格式、内容要求、术语使用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缺乏统一标准;此外,中西医结合护理评估工具、效果评价指标等关键要素尚未形成共识,影响了护理质量的科学评价和持续改进。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制约了中西医结合护理的规范化发展,也不利于护理经验的总结交流和科研工作的深入开展。基于此,制定本文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典》《病历书写基本规范(试行)》《中医病历书写基本规范》《电子病历应用管理规范(试行)》等法律法规,结合当前医疗机构管理和护理质量管理面临的新形势和新特点,从评估单、体温单、医嘱单、护患沟通记录单、护理记录单、护理交接记录单、会诊单、归档及排序、交班报告等方面规范中西医护理病历书写,为临床中西医护理病历书写提供科学依据。
我的标准
购物车
400-168-0010






对不起,暂未有相关搜索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