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BVD-MD)发病率高,是由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引起的主要发生于牛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具有一定的致死率,且存在持续感染、免疫抑制的情况,对养牛产业造成了较大的危害。3.2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临床症状BVD-MD的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腹泻、高热、黏膜溃疡,消化道呈线性病变,伴随精神不振、厌食、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严重者出现血便等,潜伏期一般为5~7d。可分为3个类型,急性型、持续感染型(PI)和黏膜病(MD)。4原理4.1竞争法荧光抗体检测利用荧光素标记抗体,使之在涂片上或组织切片上与标本中的待测抗原特异性地结合,采用高发光效率的点光源,透过滤色板发出一定波长的光,使结合在标本上的荧光素被激发而产生荧光,借助荧光显微镜观察底物片上荧光染色形态,可以判断有无待测抗原或抗体。4.2免疫过氧化物酶单层细胞试验(IPMA)免疫过氧化物酶单层细胞试验,其主要原理是通过抗原抗体的相互作用,产生特异性显色反应,通过光学显微镜肉眼即可观察并判定结果4.3微量血清中和试验动物受到病毒感染后,体内产生特异性中和抗体,并与相应的病毒粒子呈现特异性结合,因而阻止病毒对敏感细胞的吸附,或抑制其侵入,使病毒失去感染能力。中和试验是以测定病毒的感染力为基础,以比较病毒受免疫血清中和后的残存感染力为依据,来判定免疫血清中和病毒的能力。4.4抗原捕获酶联免疫吸附试验(RT-PCR)RT-PCR是将RNA的反转录(RT)和cDNA的聚合酶链式扩增(PCR)相结合的技术。首先经反转录酶的作用从RNA合成cDNA,再以cDNA为模板,扩增合成目的片段。5临床诊断5.1持续感染型(PI)慢性病例临床症状不明显或逐渐发病,生长发育受阻,消瘦,体重逐渐下降,PI牛大多数表面健康,但其终生带毒排毒,且在其体内检测不到抗体,是牛场净化BVDV最大的阻碍。5.2急性型牛一般为突然发病,体温升高、发热,血液中白细胞减少,精神沉郁,眼睛和鼻腔有液体分泌物流出,口腔和鼻镜黏膜溃烂,严重腹泻,便血,整个消化道出现糜烂性或溃疡性病灶,通常于发病后1~2周急性死亡,康复的病例较少。5.3黏膜病(MD)黏膜病是牛感染BVDV最为严重的类型,死亡率极高,几乎达到100%,黏膜病(MD)类型初期不表现临床症状,在表现临床症状后1周左右死亡。5.4急性BVDV感染导致消化道和呼吸道表皮损伤。严重急性感染病牛剖检可见动物胃肠道黏膜溃疡、糜烂。6临床诊断判定标准出现5.2或5.3或5.4至少一项临床症状且同时出现5.3解剖病理变化可判定为BVD/MD可疑,需结合其他诊断方法进一步确诊7实验室诊断7.1竞争法荧光抗体试验所需器材、试剂、试验样品、操作方法应符合JISK0461相关要求7.2免疫过氧化物酶单层细胞试验(IPMA)所需器材、试剂、试验样品、操作方法应符合SN/T1247.2相关要求。7.3微量血清中和试验所需器材、试剂、试验样品、操作方法应符合NY/T54要求。7.4抗原捕获梅所需器材、试剂、试验样品、操作方法应符合GB/T5009相关要求。8实验室诊断判定标准8.1竞争法荧光抗体试验细胞在荧光显微镜下可视黄绿色荧光的细小颗粒散布于细胞浆内可判定为阳性,而阴性对照孔细胞无荧光;如果阳性对照、阴性对照不成立,则试验无效,重新检测。8.2免疫过氧化物酶单层细胞试验细胞在显微镜下出现弥漫状或团块状棕红色可判定为阳性,而阴性对照孔的细胞无棕红色;如果阳性对照、阴性对照不成立,则试验无效,重新检测。8.3微量血清中和试验在定性试验中,被检血清在1:5稀释度有2个或2个以上孔的细胞完全被保护,该血清即为阳性;在双份血清测定中,当间隔21d的第二份来源于同一动物的血清中和效价高于第一份血清中和效价两个或两个以上滴度,则证明该动物正在发病过程中。8.4抗原捕获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样品判为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阴性的标准是S/P值<0.20;阳性标准是S/P值≥0.30;当S/P值介于0.20和0.30之间,样品判为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可疑,应重新检测。8.5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如被检样品有条带,大小与阳性样品相同为244bp,即可判定为阳性
3.1快速检测技术是指通过物理、化学、生物学等检测方法,对相关农产品、食品等进行卫生学检测,并在较短时间内获得检测数据和结果的检测技术。3.2兽药残留是指动物用药后,动物产品的任何可食用部分中所有与药物有关的物质的残留,包括药物原型或/和其他代谢产物。3.3最大残留限量食品动物用药后,允许存在于食物表面或内部的该兽药残留的最高量/浓度(以鲜重计,单位:μg/kg)。3.4标准物质具有一种或多种足够均匀和很好地确定了特性的,用以校准装置、评价测量方法或给材料赋值的一种材料或物质。4快速检测技术要求4.1设施和环境条件4.1.1快速检测工作用房及设施,应满足设备调试、核查、维护、储存及试剂存放等要求。4.1.2分析室环境条件应满足仪器正常工作需要。4.1.3试剂、标准物质、快速检测产品存放应符合其规定的保存条件。冷冻、冷藏区域应进行温度监控并做好记录。4.1.4安全卫生、废弃物处置应符合GB/T27404相关要求。4.2设备4.2.1承担兽药残留快速检测的实验室应结合实际工作需要,配置相应的仪器设备、技术性能应能满足快速检测需要。4.2.2快速检测仪器设备应经检定或校准、核查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如果仪器设备有过载、处置不当、给出可疑结果、或已显示有缺陷及超出规定限度时,应停止使用。4.2.3用于快速检测的仪器设备应有唯一性标识、状态标识、操作与维护规程。4.2.4应建立完整的仪器设备档案,内容包括:购置文件、基本信息、使用说明书,以及验收、使用、维护、维修、核查等记录。4.3人员4.3.1承担快速检测工作的技术人员,应接受与其从事的相关工作相适应的教育和培训。包括相关的法律法规,快速检测标准或规范;快速检测技术的基本理论与操作,快速检测质量控制要求等。4.3.2保存人员培训相关记录。4.4快速检测方法应选择合适、有效的快速检测方法开展工作,实际操作时要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和快速检测产品说明书要求操作,试验记录填写规范、原始数据保留完整。4.5质量保证应制定并实施快速检测质量控制措施,可采取(但不限于)下列质量控制措施:a)采用参考物质进行核查;b)人员比对;c)仪器比对;d)产品比对;e)与获得实验室资质认定的机构进行比对;f)空白试验和样品添加试验;g)参加行业组织的能力比对;h)检测人员应按要求开展质量控制活动,发现异常时,应分析原因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