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冶炼方法钢可采用氧气转炉或电炉冶炼,无更多限制,可满足钢厂流程的灵活性需求。2、牌号和化学成分钢的牌号采用了与GB/T700、GB/T1591、GB/T19879、GB/T16270、T/CSM12-2020等相似的命名方法,即以屈服强度命名的方法,后缀RE表示加入稀土的经济型耐候钢,质量等级仍沿用通用的A~E级。例如满足-20℃冲击性能要求的屈服强度355MPa的稀土耐候钢表示为Q355RED。化学成分范围最大限度地体现了灵活性原则。稀土耐候结构钢Ⅰ类定义了Q235RE、Q355RE牌号,稀土耐候结构钢Ⅱ类定义了Q235NHRE、Q355NHRE、Q390NHRE、Q420NHRE、Q460NHRE、Q500NHRE、Q550NHRE,其中C、Si、Mn、P、S、Cu、Cr、Ni只设定上限。强调了稀土耐候结构钢中必须加入稀土La、Ce、Y中的一种或多种,在材料满足耐蚀性要求的前提下,适当降低其它耐蚀性元素含量下降。在材料耐蚀性评价方面,除了参考GB/T4171中附录的耐腐蚀性指数以外,更强调实际耐腐蚀效果,即以09CuPCrNiA(GB/T4171中的Q355GNH、美国CortenA,日本的SPA-H)钢的耐蚀性作为衡量标准,由实验室加速腐蚀试验结果作为评判依据,同时鼓励采用电化学方法进行测试,满足科学实验数据积累研究创新要求。3、材料力学性能和工艺性能材料拉伸性能主要依据GB50017、GB50011、GB/T19879的要求,参考了GB/T700、GB/T1591、GB/T4171、T/CSM12-2020标准,为钢结构设计人员提供结构设计及计算为宗旨。材料的质量等级(冲击韧性)等同于GB/T19879-2015中的要求。4、耐腐蚀性能耐腐蚀性能是稀土耐候结构钢的重要性能,其耐腐蚀性能对于钢材的服役寿命至关重要,影响长达几十年甚至百年以上。为此提出了耐腐蚀性能要求,考虑到绝大多数钢厂的工艺装备情况,给出了相对腐蚀率的公式。推荐使用标准为TB/T2375-93中72h周浸试验失重法,但不仅限于此种腐蚀方法。5、表面质量和内在质量材料表面质量及表面修磨主要从严格控制实际产品最小厚度,允许缺陷交货也规定了缺陷部分所占比例,出于满足结构安全性角度出发而制定,其余为通行要求。内在质量需在双方协商下决定,是否进行无损检测。6、焊接修补焊接方法可执行GB50661-2011的规定,焊接修补规定了除去部分的最大深度和修磨的最大面积,出于满足结构安全性角度出发而制定,其余为通行要求。7、试验方法以检验规则参考GB/T700、GB/T1591、GB/T4171、T/CSM12-2020等标准要求。
(一)基本要求基本要求结合预评价附加指标的否决条件,参照《规范条件》修订案的基本指标进行了整理合并,同时把生产装备要求移除了,这是因为我省钢铁企业已经不存在淘汰类装备,列入已经没有实际意义。(二)指标体系预评价采取的是三级指标体系,《规范条件》修订案采用的是二级指标体系,经过认真的分析,重新进行了组合,采用了二级指标体系。由于目的不同,一级指标也不相同。标准起草组确立了基础与管理、生产与效益、产品与市场、技术创新、智能制造、绿色发展、安全与健康7个一级指标。对二级指标重新进行了归属。二级指标中,预评价三级指标的高质量发展顶层设计分解为战略和规划两个指标,增加了企业文化指标。增加了员工满意度、顾客满意度指标,增加了两个反映进步和发展的指标,一个是利润总额增长率,一个是吨钢综合能耗降低率。(三)取值规则预评价指标体系中,采用中位数计分法过多,关注更多的是某一指标企业的排位,评分值受其他因素影响太大。本标准确定的方法以客观计分法为主,原则是确定的指标值或相应区间的指标值对应确定的分数。对于政府标准有明确规定的指标,采用最低允许值与上一档要求最低值为分档区间;对应没有标准规定的指标,则以排除离群值之后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作为分档区间。一般每个指标分为10个区间。各指标满分均为100分,以其百分制得分与其权重之积作为指标实际得分。(四)评价结果形成规则标准采用分级方式,共分5级。分级不仅对总分提出了要求,还对一级指标得分率提出了要求,二者同时达到要求,才能确定为相应的等级;不能同时达到的,按其中较低的等级确定。等级确定如表1。表1钢铁企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等级划分表等级ABCDE分数≥9080—9070—8060—70<60一级指标分数下限80%70%60%50%——注1:不符合基本条件的钢铁企业为E级。注2:各区间包括下限不包括上限。注3:分数和全部一级指标分数都达到要求,才能确定对应的等级;二者不能同时达到,按其中较低的等级确定。(五)评价程序评价程序为成立评价组、收集证据、确定评分值、确定等级和编写评价报告。同时,对评价组成员提出了要求,附录给出了评价报告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