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释放方案4.1蓟马种群监测成虫监测方法:作物定植后,在其上方20cm处悬挂蓝色诱虫板,采用棋盘式排列,间隔5m。每7d更换一次诱虫板,随机抽查30片诱虫板上蓟马的数量,以监测害虫成虫发生情况。若虫监测方法:作物定植后,采用5点取样法,每点选取3株作物,分别调查上、中、下部各1片叶。花期时,每株调查3朵花,利用手持放大镜或手持显微镜观察并记录害虫数量。每7d调查1次。4.2释放时间定植后根据监测结果,在首次发现蓟马时,选择傍晚开始释放南方小花蝽。4.3释放次数首次释放后,间隔14d释放第2次。然后根据田间蓟马发生数量,当每株蓟马数量达到3头时,增加释放次数。4.4释放量每次释放,按照每667m2投放2000粒南方小花蝽卵。5释放条件温度:棚内温度范围以20℃~30℃为宜。湿度:棚内湿度范围以40%~80%为宜。释放前15d内未使用杀虫剂,释放后尽量避免使用杀虫剂。6释放过程将南方小花蝽连同基质木屑均匀撒施在植物基部区域,避免过度集中释放。
5防控策略以确保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农田生态安全为目标,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统筹协调农业防治、理化诱控、生物防治、科学用药等综合措施,坚持“压低基数、早防早控”原则,大力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将水稻二化螟危害损失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之下。6防控措施6.1农业防治6.1.1选用抗(耐)性品种西兰花-早稻轮作区域,水稻宜选用丰产、抗(耐)虫的中早熟品种。6.1.2整田翻耕西兰花收获后,宜立即翻耕或旋耕,西兰花留茬同步粉碎还田,晾晒5d~7d后再灌水沤肥7d~10d,提倡一年深翻耕、二年旋耕,旋翻结合、加深耕层;水稻收割时宜安装秸秆切碎铺匀装置,切碎后的秸秆均匀铺撒还田,降低二化螟的虫口基数。6.1.3灌水杀蛹在水稻二化螟进入化蛹高峰期时,灌深水10cm以上,持续5d~7d,杀灭老熟幼虫和蛹。6.1.4肥水管理实行测土配方施肥,控施氮肥,多施有机肥。科学用水,分蘖够苗后及时排水搁田,孕穗至扬花期浅水灌溉,灌浆成熟期干湿交替。6.1.5保留田埂杂草保留田埂禾本科等杂草,杂草长高时可用镰刀或割草机割草,利于保护天敌资源。6.1.6种植功能植物在田埂上种植诱虫植物如香根草,诱集水稻二化螟在其产卵,并在卵孵化前集中灭杀;同时种植蜜源植物如芝麻、大豆、紫花苜蓿、波斯菊等,为田间寄生蜂等天敌提供蜜源。6.2理化诱控6.2.1灯光诱杀在水稻二化螟成虫发生期,宜安装杀虫灯,每20亩~40亩安装一盏。开灯时间控制在19:00~24:00。6.2.2性诱诱杀在水稻二化螟越冬代成虫羽化前,宜集中、连片放置水稻二化螟性信息素诱捕器。诱捕器间隔30m~50m,呈外密内疏放置。早稻生长前期诱捕器设置高度1.1m~1.2m,拔节期后诱捕器下沿高于植株顶部5cm~10cm。根据诱芯有效期更换诱芯。6.3生物防治根据虫情监测,于水稻二化螟成虫羽化期前3d释放寄生蜂,连续释放2次~3次,每次间隔5d~7d,如稻螟赤眼蜂(TrichogrammajaponicumAshmead)或螟黄赤眼蜂(T.chilonisIshii)等。每次释放0.6万头/亩~1万头/亩,每亩设置5个~8个放蜂点。当水稻二化螟成虫发生数量偏高时,适当提高放蜂数量。释放时间6:00~9:00或16:00~19:00。释放后15d内不宜施用化学农药。6.4科学用药结合虫情监测结果,在1龄幼虫始盛期,宜选用苏云金杆菌、金龟子绿僵菌、球孢白僵菌、多杀霉素等生物农药,按照农药标签或使用说明书用药。当稻田分蘖期枯鞘团达100个/亩或株枯鞘率达1.0%、抽穗期株害率0.1%以上,宜施用水稻上登记的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优先选用符合NY/T393规定的农药。按照NY/T1276、农药标签等要求控制用药剂量和用药次数使用;交替使用不同作用机理的农药,延缓水稻二化螟产生抗药性;严格遵守农药安全间隔期,保护稻米安全;选用高效施药器械,减少农药流失;回收包装废弃物,保护稻田环境安全。部分推荐使用农药见附录A。
6蓟马饲养每个饲养盆中放入8根已清洗、晾干的新鲜菜豆豆荚,接入约200头蓟马若虫或100头蓟马成虫,并盖上镂空盖防止蓟马逃逸。逐日观察蓟马数量,并补充2根新鲜且已清洗、晾干的菜豆。每天清理发黄、腐烂的菜豆并放入回收笼中,回收菜豆上残留的蓟马。7南方小花蝽饲养7.1卵的孵化在每个孵化罐最多放置8根携带南方小花蝽卵的产卵基质,且在南方小花蝽孵化期间(前3d),使用镂空直径为5cm的圆形罐盖,镂空部分用100目的纱网无间隙粘住。7.2若虫饲养从若虫孵化(第4d)开始,使用中间镂空直径为9cm的圆形罐盖,镂空部分用100目的纱网无间隙粘住,且每天添加1根携带有约200头蓟马若虫的菜豆荚。从观察到大量南方小花蝽若虫开始孵化(第8d),则每天添加2根携带有约200头蓟马若虫的菜豆荚。每日清理孵化罐中干枯发霉的菜豆,并将其放入回收笼中。7.3成虫饲养每日观察孵化罐中南方小花蝽的发育情况,如发现成虫出现,则立即用吸虫管将其吸出,并吹入培养皿待交配。将吸出的南方小花蝽成虫,按雌、雄成虫约3︰1的比例放置在直径9cm的培养皿内,让其自由交配。将交配完成的南方小花蝽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提供携带有蓟马若虫的菜豆并重复上述步骤用于室内种群扩繁,另一部分用于后期的产品制备。8南方小花蝽卵的收集南方小花蝽产品形态为卵。在产卵罐内平铺放置3根准备好的产卵基质,并利用吸虫管分别接入交配后2h内的10头和5头南方小花蝽雌、雄成虫,盖上罐盖,在温度27℃、相对湿度70%、光周期(L︰D)为14h︰10h的条件下饲养。待南方小花蝽产卵24h之后,开始用镊子夹取带有卵块的产卵基质,在产卵罐内抖掉表面的南方小花蝽成虫,统一收集并用于后期产品制备。同时,在产卵缸内补充3根新鲜的菜豆荚和1根携带有200头蓟马若虫的菜豆荚。9包装储藏采用“塑料盒+刨花木屑+米蛾卵”的方式对南方小花蝽的卵进行包装,每个包装盒内部填充木屑,盒内放置有10个以上蜡处理的豆尖且整盒卵量不少于100粒。包装盒上标注产品名称、生产日期、有效期限、使用说明和注意事项等信息。将塑料盒放在8℃的冰箱里保存,时长不超8d。
(1)检验稻飞虱防治效果的论据以释放中华淡翅盲蝽防治稻飞虱的绿色防控区内百丛水稻上稻飞虱的数量与农民自防区的对比结果评价稻飞虱的防治效果。以害虫的防效计算公式检验中华淡翅盲蝽防治稻飞虱的效果[11]。(2)标准试验方法的论据本标准的释放方法为借助装置释放:中华淡翅盲蝽在运输及释放过程中以特定装置为载体可以提高运输过程及田间释放前的存活率。本标准的调查方法为盆拍法:盆拍法适用于稻飞虱等没有飞行能力或飞行能力较差的节肢动物调查。3.本标准解决的主要问题本标准规定了稻田释放中华淡翅盲蝽(Tytthuschinensis)防治稻飞虱的释放时期、数量、方法、次数及注意事项等内容,为稻田释放中华淡翅盲蝽防控稻飞虱提供技术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