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为了满足大众不同层次的就医需求,在国家卫生政策的引导和规范下,社会办血管瘤与脉管畸形专科医院快速发展。社会办血管瘤与脉管畸形专科医院作为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向社会提供便捷、多元化的医疗服务,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需求,弥补了公立医疗服务体系的不足,但其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部分社会办血管瘤与脉管畸形专科医院未能遵循行业规范,出现了社会能力不高、服务能力不强等问题,影响了整个行业的声誉,阻碍了社会办医的健康发展。社会办血管瘤与脉管畸形专科医院的健康发展,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我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医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由于社会办血管瘤与脉管畸形专科医院自身的特点及发展状况,现行医院评价标准难以适用于社会办血管瘤与脉管畸形专科医院的特点和实际。因此,建立一套科学、客观、公正的社会办血管瘤与脉管畸形专科医院能力体系和评价标准,对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中成药在发挥临床疗效的同时,安全性问题亦不容忽视。报告ADR有两种重要的途径,首先是自发呈报系统,即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hinaFoodandDrugAdministration,CFDA)主导的,也是我国药品上市后安全监管中最常用的一种被动监测方法。作为早期预警系统,其作用是发现药品安全性信号,但具有无法计算不良反应发生率等局限性。其次是医院集中监测的主动监测模式,可计算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不良反应发生特征。将医院集中监测与自发呈报系统相结合,共同推动药品上市后安全性再评价工作。为加强药品安全性监测工作,CFDA2013年下发了《生产企业药品重点监测工作指南》(食药监安函[2013]12号),从而指导企业开展重点监测工作。目前医院的集中监测缺乏规范,如设计不合理、漏报、过程质量控制不严格、不良反应判读不规范等。因此,制定相关技术规范非常必要,有利于医疗机构规范开展医院集中监测,明确监测目的,并进行合理的监测设计、严格的质量控制等。本规范参照国际药品上市后安全性监测模式和先进设计理念与方法,并在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文件指导的框架下,结合中成药自身特点以及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中成药的医院集中监测技术规范。目的在于获得中成药不良反应发生率、类型、程度及临床表现,发现新的不良反应风险信号,确定危险因素,为制定风险管控计划提供依据,进而根据监测结论修改药品说明书,实现目标产品风险最小化,提高合理安全用药水平。